【关注健康】冠心病:从认知到守护,为心脏健康筑牢防线

2025-11-12 12:18:19 阅读量2489 字数1837

冠心病是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且呈年轻化趋势。不少人对其认知模糊,不知如何防治。本文带您全面认识冠心病,掌握守护心脏的关键知识。


11月12日,古城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汤道文 走进FM106.2丽江新闻综合广播直播间。(丽江融媒记者 徐蕾 摄)



一、先搞懂:什么是冠心病?

理解冠心病,先认识冠状动脉。心脏如不停运转的“泵”,冠状动脉则是环绕其一周的“营养管道”,因形态似王冠而得名,负责为心肌提供氧气和营养。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当冠状动脉壁受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损伤,脂质、胆固醇沉积形成“斑块”(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可能引发致死率高达30%的急性心梗。临床主要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和无症状心肌缺血三类,其中无症状型易被忽视但风险不小。


二、警惕信号:冠心病的典型与非典型症状

识别症状是救治关键,不同患者表现有差异,重点关注以下信号:

1.典型症状:心绞痛是“预警信号”

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闷胀性疼痛(如胸口压石),可放射至左肩、颈、下颌等,伴胸闷气短,多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或饱餐诱发,持续3至5分钟,休息或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出现症状时需高度警惕。

2.非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提示”

非典型症状易被忽视,如呼吸困难、心悸、乏力、头晕;部分人表现为恶心、胃痛等消化道症状(易误判为胃病);少数人无先兆直接出现心衰或猝死,需格外留意。


汤道文医生在查看检查结果。(供图)


三、高危人群:这些人更要警惕冠心病

冠心病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以下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

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或绝经后),血管弹性随年龄下降;

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三高”)患者,血管壁易受损;

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至4倍)、肥胖(BMI≥28)、缺乏运动、熬夜或压力大;

遗传:男性亲属<55岁、女性<65岁,确诊冠心病的家族史者,遗传风险高。

 

四、科学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检查方法

疑似症状或高危人群需及时检查,常用方法分无创和有创两类:

1.基础无创检查:初步筛查首选

心电图:基础便捷,可查心肌缺血、心律失常,非发作期可能正常,必要时做运动负荷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查心脏结构功能,负荷超声可提高准确性;

心肌酶学检查:检测肌钙蛋白等,是急性心梗诊断的关键。

 

2.精准评估检查:明确病变核心

冠脉CTA:无创,可清晰显示冠脉形态、斑块及狭窄程度,阴性预测值超99%,正常基本排除冠心病;

冠脉造影:诊断“金标准”,微创,能直观显示狭窄部位、范围,为治疗提供依据。


汤道文医生为患者手术中。(供图)

 

五、科学防治:冠心病可防可控,关键在“规范”

冠心病虽无法根治,但规范干预可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1.生活方式干预:防治的“基础防线”

生活方式干预是核心,患者及高危人群需遵守:

饮食:低盐(每日≤5g)、低脂(饱和脂肪占比<7%)、高纤维,多吃蔬果、全谷物、深海鱼;

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等),每周3至5次、每次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制定方案;

戒烟限酒:严格戒烟,男性每日酒精≤25g(约啤酒750ml),女性≤15g。

 

2.代谢危险因素控制:斩断“致病根源”

控制“三高”等基础疾病:高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更低);严控血糖避免血管损伤;重点降“坏胆固醇”(LDL-C),遵医嘱达标。


3.药物与血运重建:规范治疗“关键手段”

干预效果不佳需启动药物或血运重建治疗:

药物治疗:①抗血小板:常用阿司匹林,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支架术后联用氯吡格雷等至少12个月;②调脂:以高强度他汀为主,“坏胆固醇”不达标加用抑制剂或针剂;按需用降压、降糖、硝酸酯类药物;

血运重建:狭窄≥70%伴症状或急性心梗时,行支架植入或搭桥术。需注意血运重建仅解决局部狭窄,全身粥样硬化需长期干预。

 

六、紧急提醒: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就医!

急性心梗紧急信号:①胸骨后或心前区持续压榨痛超过20分钟不缓解;②伴大汗、呼吸困难、头晕、呕吐;③意识模糊、晕厥。出现时立即拨打120,原地等待,切勿自行行动。

冠心病防治核心是“早认知、早筛查、早干预”。高危人群和患者需树立健康观念,将防治融入日常,规范管理就能守护心脏健康!



编辑/徐蕾

责编/李婧

终审/和丽星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