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云南省先进典型巡回宣讲活动首站——华坪女高的宣讲已过去数日,但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依然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张桂梅与杜富国之间深情的交流、女高师生齐唱《英雄赞歌》的磅礴气势、4位宣讲团成员发自肺腑的演讲……每一个瞬间都清晰如昨,每一句话语都在耳畔回响。

11月16日下午,宣讲活动前一天。张桂梅专程前往迎接杜富国、董永山、扎巴和尹广丽等4位宣讲团成员。
车子缓缓停靠,当双目失明、双掌缺失的杜富国被搀扶下车,张桂梅第一时间迎上前,紧紧拥抱了他。在不到1个小时的短暂会面中,张桂梅几度潸然泪下。

11月16日,“七一奖章”获得者张桂梅与“八一奖章”获得者杜富国在华坪见面交谈。(丽江融媒记者 钱磊 摄)
从2015年首次采访张桂梅至今,我们先后多次采访过她,也一直关注关于她的各类报道。在我们印象中,张桂梅并非镜头前那般瘦小柔弱。恰恰相反,她有强大的精神内核和坚忍的品格,说起话来更是幽默爽快。无论是私下里,还是在公众面前,人们很少看到她落泪。
在筹办华坪女高的过程中,张桂梅曾四处筹款,曾遭人质疑,也曾面临学校教职工纷纷离职的困境;每年家访时,她目睹众多贫困家庭的艰辛;每逢毕业季,学生们哭着与她依依告别……即便在这些时刻,她也很少流下眼泪。
但当张桂梅打量着杜富国残缺的双手、失明的双目,以及他脸颊与脖颈处排雷时留下的伤疤时,她一次又一次流下热泪,就像一位长辈在心疼自己的孩子。
次日清晨,在宣讲活动开始前,4位宣讲团成员参加了华坪女高的党性教育活动。对于英雄的到来,孩子们翘首以盼。在这所以信仰闻名的学校里,英雄、楷模和榜样是她们最想追的星。

11月17日 ,云南省先进典型巡回宣讲团参加华坪女高党性教育活动。(丽江融媒记者 赵庆祖 摄)
孩子们早已熟知了杜富国的英勇事迹,知道他的身上有70多处伤疤,了解他治疗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艰难,也听闻他伤愈后重返军营的事迹。当身穿军装、胸前挂满军功章的杜富国出现在眼前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帅!”这声发自内心的赞美,胜过千言万语。

11月17日,华坪女高学生激动地触摸杜富国胸前的勋章。(丽江融媒记者 赵庆祖 摄)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全体师生齐声高唱《英雄赞歌》,用赤诚的歌声致敬英雄。一段段动人的旋律、一张张充满朝气的面庞,让人心潮澎湃。这一刻,多么希望杜富国能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光,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校园上空迎风飘扬。
整个活动期间,张桂梅始终陪伴在杜富国身旁,用她那双贴满膏药的手挽着他空空的袖管。她时而轻靠他的肩膀,轻声提醒;时而为他介绍在场人员和活动进程。

11月17日,张桂梅轻轻搀扶着杜富国。(丽江融媒记者 赵庆祖 摄)
2018年10月11日,云南边境的雷场上,杜富国在生死瞬间用身体护住战友,自己却永远失去了双手和双眼。2000多个日夜的煎熬、无数次痛苦的手术,都没有击垮这位钢铁战士。他不仅学会了生活自理,还重返军营,凭借强大意志学会用残肢写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使者。
几乎同一时期,在位于华坪县城郊的女高校园里,张桂梅每天起早贪黑,用小喇叭催促学生们起床、吃饭、读书。她拖着病体,为2000多名贫困女孩插上梦想的翅膀,将她们送出大山。用坚守践行“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承”的初心和使命。
在宣讲环节,4位宣讲团成员讲述了各自的亲身经历,女高学子认真聆听,不时擦拭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当杜富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即使再让我选择千次万次,我依然会去排雷!”在场听众无不动容。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涌向台前,献花、索要签名,眼中充满敬仰。

11月17日,华坪女高学生簇拥着杜富国等4位先进典型。(丽江融媒记者 赵庆祖 摄)
信仰可贵,坚守信仰更可贵。杜富国失去手掌的双臂,是他最耀眼的“军功章”,见证着生死关头的忠诚;张桂梅贴满膏药的双手,是她最珍贵的“荣誉状”,托举起无数梦想的希望。一位在雷场冲锋陷阵,一位在讲台默默坚守,他们虽身处不同领域,却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奉献的真谛。
他们的相遇,是两种奉献的对话,更是一种信仰的共鸣。当《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响起,两位楷模并肩而立,身上闪耀着同样的光芒——那是信仰之光,是奉献的执着,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这个崇尚英雄的时代,他们的故事如灯塔,不仅照亮了华坪女高的校园,更照亮了每一位奋进者的前行之路。

采写:丽江融媒记者 张小秋 赵庆祖 闵志龙 钱磊 王君霞
责编:和润黄
校对:木红豆
二审:潘杨劲松
终审:李 桥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