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纳西族歌手墨尚七首张音乐专辑《发祥地之声》丽江发布会举行。
发布会现场,MV抢鲜看
现场实况,墨尚七现场表演
墨尚七现场秀东巴文字
【内容:发祥地之声(上排)墨尚七(下排)】
墨尚七,95后,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东坝村人。三坝乡沉淀着博大深厚的东巴传统文化,音乐、宗教、丧葬、服饰等传统文化堪称一绝,当地的纳西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文化,音乐作为纳西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像珍珠般地散落在民间。
墨尚七从小深受纳西文化熏陶,在火塘边、田间地头和村庄里接触到各种民间歌舞,一粒艺术的种子在内心生根发芽。先是跟着村里的老人学,跟着能歌善舞的村民学,一点点积累,逐渐壮大自己,因他聪慧好学,村人都愿意教他,这粒种子疯狂地抽芽长叶。
十五六岁,墨尚七每年都是村里“村晚”的常客。很受村民喜欢。唱纳西歌,跳纳西舞,他就像一个纳西族的精灵,浑身一抖,活灵活现,一张嘴,那些悠扬的调子,结合了地方多个民族特色,从融合中闪出一道光。
奶奶年岁已高,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歌手,这些年向墨尚七倾囊相授,教授他民间古调。父母不可能再反对,全家支持他。
至成年,像所有的青年一样,墨尚七面临工作和生活的挑战。
墨尚七进入城市,成了一名“汽修”学徒工。“汽修”是一门辛苦但似乎颇有前途的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熟练掌握了汽修技术,就是一名手握技能的“技工”了,找工作不是什么难事。可墨尚七志不在此。
学徒工的艰辛与枯燥,他并不害怕,他能吃苦耐劳。可隔壁音乐班里传来的咿呀练乐声以及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曲风调子,像麦芒撩拨着他的心。他早已种下音乐的种子,怎能因旁骛而就此枯萎呢?墨尚七陷入沉思。
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坚守。但能选择,敢于坚守的人,就是生活中的英雄。墨尚七当机立断——学音乐,成为一名音乐人。个中艰苦,只有他知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墨尚七已在音乐路上摸爬滚打了很久,当著名的“香格里拉组合”招募新成员时,墨尚七报了名,并从几十名应招者从脱颖而出,加入香格里拉组合。
从此,这片土地上少了一个汽修工,多了一个优秀的音乐人。
18岁,墨尚七加入香格里拉组合,有了音乐的归宿。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这个有名的音乐组合对墨尚七进行细致考察,对他进行专业指导教育的同时,要求他回到乡村,搜集收录整理纳西民歌小调,从最熟悉的音乐文化中寻找艺术的密码。
墨尚七的视野更广阔,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也更深入。他尽情地发光发热,命运之神继续向他招手。21岁,墨尚七有幸被三坝乡文化站招为文化干事,成为了职业型的民族文化传承传播者。
在音乐道路中,墨尚七克服和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经常深入民间,拜访民间艺人,挖掘和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歌舞文化,并且把他多年来收集到的民歌经过重新的创作、编曲、录制和演唱后,制作成了首张个人演唱专辑——《发祥地之声》。
专辑里总共收录了《最美人间》《仙女织布》《敬奉三大神》《纳西恋人》《再相聚》《桑瓦贡不勒》《新年颂》《阿哩哩花花色》《纳西山歌》《民歌联唱》10首音乐,这些曲子从收集到录入,除了保留原有的演唱风味外,还在和德华、木一、和民达、和文军等老师的助力下,重新再深入三坝和迪庆州其他地方进行音乐采风,加入了东巴元素和个人特色,成为了这个90后回馈家乡三坝的第一张专辑。
在今天的音乐会发布现场,音乐艺人、文化学者纷纷寄语墨尚七,祝福他的音乐之路。
杨嘉慧(丽江市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继续坚定地走在音乐之路上。
和志君(导演):墨尚七,天籁之音。
和德华(丽江本土杰出音乐人):墨尚七的声音里有浓浓的酥油味儿。
张桂华(古城区非遗文化中心主任):文化传承任重道远,继续努力。
李之典(文化学者):纳西音乐博大精深,挖掘和保护工作需要有人来做,天下纳西一家亲,纳西文化不分家。希望墨尚七文化传承之路走得更远。
和民达(文化学者):没有民族文化元素,就没有生命力。墨尚七年轻,有干劲,做得好,走得远,值得学习。
拉伯阿新(歌手):要耐得住寂寞,要努力,墨尚七让我们看到希望。
丽江纯K叶总:在音乐传播上,丽江纯K愿意多多合作。
和禾(MV专辑导演):希望拍出更多好作品。
木诚(著名纳西民歌歌手):传承和发扬纳西文化是职责所在,继续努力。
和群星(纳西族美女歌手):作为同行,为墨尚七感到骄傲,音乐之路,一路同行,祝新作迭出。
手记:
当发布会的大屏幕在播放墨尚七音乐作品时,他安静地坐在会议室后面。他穿一件干净的羊皮褂,短发利落,脸上露出略显胆怯、羞涩的浅笑。
他十指相绞,在腿上搓揉,不知该搁放在哪。
“小七,我们拍张照片吧?”记者试图缓和气氛。
“好啊!”墨尚七说。
丽江热线记者:东巴夫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