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radio——“村寨银行”用自己的钱管自己的行为

2020-03-18 16:34:41 阅读量83776 字数1976


点击音频收听



2015年,老君山黎光村村寨银行与生态保护联动项目启动,通过内生式发展的项目理念,使当地村民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寻找合适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现在5年过去了,这个项目在村组干部的大力支持和村民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成果和关键性的突破,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家住玉龙县黎明乡黎光村河上村小组的村民熊春是村寨银行的第一批出资者,也是第一批借贷者,一家四口主要以种植重楼、魔芋、青梅、花椒和烤烟为主。2015年,当他得知村里有一个村寨银行的计划时,他和村里的邻居们每户便出资500元存到村寨银行里,黎光村河上村小组的第一批借贷资金也就有了。


村民熊春:我们农村一年到头投资比较大,肥料要买地膜要买种子又贵,现在基本上都是半个机械化,机油也要买,要上保险,其他费用也多,家里要投资都去银行借款,相对来说他的借款还款模式相对快捷,最主要是一年当中负担减轻不少。



熊春告诉我们,依托村寨银行不仅能够暂时解决家里资金负担重这一问题,而且还会经常为村民进行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每家每户因村寨银行都开始自发的学会保护生态环境了。


村民熊春:2019年,我的总收入达到10万、这个村寨银行它平时随时都开培训会,农业技术,种植管理,还会灌输一定的发展致富的思路,向我们不做村寨银行之前,砍山基本上没有人管,河里的鱼可以拿捕鱼工具去捕捞,开展村寨银行之后,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如果违反了,这钱就是罚款,就变成了用自己的钱管自己的行为。


其实,“村寨银行”是一个集经济周转、社会互助与环境保护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互助、共管系统。主要以“党支部+中心+村集体经济+村寨银行+农户”的模式来运行,以村党总支部为引领、中心带动,村民每户出资1000元,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按1:1配比方式出资组成初始资金,每一轮分三批次进行借贷,每一批每户借贷6000元,1年后连本带息还款,并由下一批次的进行借贷,以此方式进行滚动借贷。


黎明乡黎光村党总支书记蜂金龙:这个村寨银行,它的作用就是和环境保护联动,那个时候钱也不多,我们的村民有些出500元,我们每户给他们500,AA制,有一个规矩就是大部分人70%参与的规则,这个钱必须有村民自己去管理,利息怎么定,但是利息的50%一定要交还到本金里来,这个钱会越滚越大,怎么收也是自己说了算,收不回来怎么办,也是自己去管理,充分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定地位。



据了解,项目运行至今,黎明乡黎光村一共已建立12个小组村寨银行,村寨银行总资金达到46.5万元,共有272户加入并受益,还款率为100%,村民将村寨银行的借贷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达50%以上。作为一个植根于社区需求的金融互助体系,三年一轮的循环借贷方式也逐渐为村民理解和接受。



村民熊春:最主要的第一点是便利,借款还款的程序相对来说简单快捷,他从中不用去排队也不用征信,第二借款利息由我们村民自己制定,还款期为一年,一次性还本息,第三村寨银行配套保护生态环境的规章制度这些都是我们村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这个利息用于积累在可借款的款项当中,每户把钱存在村子里的可借额度上,今年借3000明年可以借3100,积累发展,一年比一年多。


在生态保护方面,截止2019年,全村一共建立了12个村民小组自然保护地,保护森林面积为11.57万亩。通过这种以社区为重点,以村民为治理主体,内生式社区发展的项目服务理念,促进了当地的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从而化解了该区域“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在保护中受益,在收益中保护”的良性循环。村民也逐渐习惯了公共规则,慢慢从关心自己的钱延伸至关心社区的路、社区的山、以及社区将来的整体发展。


黎明乡黎光村党总支书记蜂金龙:在改革开放后期,我们这些地方疏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土流失,砍树之后是水源林的水就出不来直接影响到村民的生产生活,这些地方属于林区乱砍乱伐现象,也有破坏野生动物捕杀野生动物,河里的土著鱼几乎达到了灭绝的状态,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就觉得我们还是需要看我们自己的力量来保护,我们就引进了环保机构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与他们搞合作,我们主要就是为了把我们这个地方的山山水水保护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好的生存空间。


2018年,黎光村成功加入联合国环境署下设的社区保护地全球注册系统(简称 ICCA 注册系统),并举行了国内首次由当地居民为主体的社区保护地同行评审活动,此次以三江并流区域——黎光社区保护地的环境保护案例为评审基础,融汇国内其他社区保护地的经验,再加上各方社区代表和专家的意见,共同生成了一套社区保护地的互评标准,这将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社区保护地进入ICCA提供同行评审的标准借鉴。


记者:袁杨

编辑制作:左林珏

编审:李霞、赵文立

(发稿编辑:本台报道)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