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仅有12.3万余人的丽江县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全县3000余人先后参军参战,牺牲于抗战沙场近1000人,后方人民节衣缩食捐献粮食、经费,运送抗战物资,加强抗战宣教,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8年,李群杰、方国瑜等丽江纳西族旅昆知名人士,在昆明成立丽江旅省学会,创办《丽江旅省学会会刊》,宣传抗战救亡,提出地方上应兴应革的意见,以备家乡人民的采择,鼓舞民众的爱国热情,号召丽江各族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正义与祖国的独立、解放、自由、幸福而奋斗”。学会组织丽江乡友在昆明聚魁楼欢送出征的县籍将士。省立三中(今丽江市一中)在积极组织学生宣传抗日的同时,组织学生军训,校长和志坚亲任军训大队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许多学生义无反顾地走上“投笔从军、参加抗战”之路。
为了募集资金慰劳前方抗日战士,省立丽江中学、国立丽江师范、丽江县立中学等几所学校连续演出了《凤凰城》《夜光杯》《塞上风云》《原野》《洋状元》《日出》《家》以及根据苏联《大雷雨》改编的《金江夜曲》等大型话剧,丽江县立中学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全校性的歌咏队,专门演唱抗战歌曲,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激发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爱国热情,揭露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
1939年末,在昆明读书的和月池、和集柑、牛维道、和集玉、周国强、李育南、李德秀、和柳、张星泽等因抗战爆发而疏散回乡,在丽江大研镇创办了《丽江大众壁报》,在县城四方街、关门口、万字桥、科贡坊、双石桥、书院街、小石桥、民众教育馆设立了8处报栏,在农村设立束河中心小学、白沙中心小学2处报栏,同时分送各乡镇、县属部门以及邻近各县,每月逢五出一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有“短评”“国内外要闻”“地方消息”等栏目,颇受群众欢迎。1942年元旦,更名为《丽江周报》,并将原来的手抄改为油印,每月出版4期,起初发行量仅100多份,后增加到500多份,发行范围扩大到鹤庆、剑川、兰坪、永胜、华坪等地,1944年底停刊,共出50多期。
1941年,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党在白区的工作遭到破坏,中共中央南方局提出“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工作方针,决定将暴露的党员疏散到各地。这年秋天,省工委派昆明军运局的地下党员刘云中(原名刘世鹤)以社会调查员的身份来到丽江,经欧根介绍到省立丽江中学任教,与省工委单线联系,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在学校,刘云中遵照省工委的指示,在师生中积极开展“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宣传,揭露蒋介石假抗日的本质,并在进步学生中秘密组织读书会,宣传国际国内形势,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利用当班主任之便,通过召开班级演讲会、出墙报和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后因与他一起到丽江中学任教的一名教师思想反动,刘云中担心身份暴露,便转移到永胜中学任教,但继续与共产党员蒋锡彬保持单线联系,秘密指导丽江中学党的工作。
1942年秋,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入党的朱通(又名朱启明)按照党组织的指示,疏散到国立丽江师范学校当教员。他利用讲台宣传抗日主张,传播革命思想,带领学生一道搞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从中看到现实社会的黑暗。在朱通、刘鲁也、周齐佑、黄曼卿、李三英等开明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民主进步思想在校园中迅速传播,学生在思想上不断得到提高。
这个时期,云南省立丽江中学和国立丽江师范成为传播抗日救亡文化、推动丽江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阵地,学校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发展进步势力,为抗战胜利后的解放战争准备了党的干部力量。
来源/史志丽江
编辑/雷凤娇
责编/和众学
新闻热线/0888—5122344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
(发稿编辑:本台报道)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