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党100周年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百年传薪火,青春心向党。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共青团丽江市委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党史故事大家说的活动,发挥丽江青年力量,以党史学习为契机,号召广大青年党员和团员将学习感悟转化为服务群众的自觉行动,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本期节目,丽江市烟草公司古城区分公司的陈晓云,与大家分享一则开国元帅刘伯承少年时光在故乡发生的故事,刘伯承正是从这里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嘉宾:丽江市烟草公司古城区分公司陈晓云


岁月峥嵘 不忘初心
在重庆市东北部,有一片形似橘叶的开州区。开州过去名叫开县,曾是一个繁华热闹的交通枢纽。往开州正南走五六十里地,有处河道与官马大路的交会地,名叫赵家场。这里孕育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刘伯承。
在这里,刘伯承度过了3岁到19岁的时光,这段时期经历的许多磨炼,为刘伯承日后的革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去世后,家人遵其遗嘱将他三分之一骨灰带回故居,埋葬在两棵黄桷树下。如今,这两棵黄桷树枝繁叶茂、浓荫如盖,如同两位战士,见证着刘伯承的少年时光,守护着这位开国元帅的故里与灵魂。

岁月峥嵘

立志发奋学习
“量思宏,犯思忍,劳思先,功思让……”
走进刘伯承故居,一张刘伯承父亲立下的家训映入眼帘。刘伯承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泥土文人”,因为出身的原因,多次被逐出考场。所以父亲一直寄希望于刘伯承,希望他以书明志,以书明理。
正是受父亲的影响,刘伯承一生酷爱读书。即使后来行军打仗,他也坚持读书。别人的箱子装衣服,他的箱子则装书。其实,刘伯承小时候十分贪玩,不爱读书,是一件小事改变了他。一天,母亲让他将当天的功课背给自己听。想着母亲不识字,刘伯承就胡乱说了一通。没想到,邻屋的父亲听得一清二楚,高声斥责刘伯承乱背书,母亲也为此伤心地流下泪来。在母亲的泪水与父亲的斥责中,他感到羞愧难当,立志以后要好好学习,而且决不再撒谎。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刘伯承一直都是班上的优等生。

辍学赚钱养家
1907年,父亲因患肺病,无钱医治,不幸去世。父亲去世后,家里失去了经济支柱,生活十分拮据。成绩优异的刘伯承也不得不选择辍学,赚钱养家。在父亲刚过世的那年春节,刘伯承带着弟弟妹妹来到街上,学着父亲在世时那样写对联卖,靠着卖对联的钱,一家人熬过了年关。不久后,村里又闹春荒,母亲在邻居的好心劝导下,要把弟弟妹妹送给别人抚养,刘伯承知道后,跪在母亲面前,泪如雨下,说自己可以打短工、下煤窑、卖苦力,再多挣点钱养活弟弟妹妹,哀求母亲不要将弟弟妹妹送走。看到刘伯承这样,母亲也跟着哭,最后于心不忍,还是决定不把两个孩子送走。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然没有忘记读书。家门口旁边的黄桷古道,是刘伯承谋生的必经之路,农闲之余,他经常在这条古道旁边看书学习。1911年,刘伯承正是从这条路出发,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不忘初心


走上革命道路

从学堂里的学生,到土地上的农民,刘伯承看见的东西变了,思考也发生了变化。他切身体会到,千千万万穷苦农民耗尽血汗,难得一家温饱。他不再只考虑个人的命运,而是希望能帮助更多人脱离这种命运。
1911年12月,得知辛亥革命爆发,刘伯承毅然离开家乡,赶去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应征学生军。母亲很不舍,希望刘伯承能够继续留在家里,尤其担心他走了,一大家子人的日子就没法过了。乡间的亲朋好友来劝他,说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还不如去经商来得更实际一点。当时的刘伯承对他们说了一句话:“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一身之富贵!”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之后的经历也证明,刘伯承当初给母亲和乡人留下的那句话,并非夸大其词。他一生光辉的戎马生涯,也成了这句话最好的写照。

节目制作:杨超
新媒体编辑:杨超
编审:李霞 赵文立
终审:马湘 和红军
(发稿编辑:本台报道)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