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5月20日)上午召开的丽江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会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问:2021年10月11日-24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COP15大会将在云南昆明举办,全球聚焦中国云南,届时“生物多样性”的目标、方法和全球通力合作,又成为国际范围的热点关注。丽江采取了哪些措施,融入并参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筹备?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和圣军答记者问
答:丽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COP15丽江相关筹备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机制,COP15筹备工作高效运转。不断加强优化COP15筹备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组织领导体系。2020年12月,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丽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示活动工作方案》,组建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生态环境局、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局等近30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
二是深挖亮点,突出丽江特色,抓好大会展示丽江内容报送及市内外新闻宣传准备工作。一是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委宣传部,三次组织召开COP15丽江市新闻选题策划会,形成新闻选题策划方案报省委宣传部,二是广泛向林草局、农业农村局等二十多个部门进行丽江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图片、文字和视频征集工作,收集了近百张图片和视频资料,已报送省筹备办,目前仍在源源不断地向省筹备办推送新增丽江素材。
三是周密部署,结合丽江生物多样性及旅游特征,推荐好考察线路。在原确定的点位和路线的基础上,按照《关于再次征集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展示项目和考察点位的通知》的要求,完成《丽江市COP15考察路线和展示点位推介方案》,提出15个考察点位和12条考察路线,方案经专家和部门讨论,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已报省生态环境厅。
四是借力专业新媒体,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力度和公众知晓率。在中国环境报电子报、省生态环境厅“双微”、云报客户端、丽江市生态环境“双微”等媒体上发布了《丽江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持续扩大》《丽江以15举措护好生物多样性宝库》《丽江:厚植绿色家底,建设万物和谐家园》《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保护站揭牌》《丽江精心守护滇金丝猴基因库》等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10余篇稿件。加大了丽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了公众的知晓率,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参与度、积极性和主动性。
问:接下来丽江市配合COP15大会筹备又有哪些计划?
答: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制定省委省政府和COP15大会省筹备办的安排部署,强化组织领导、整合各方力量抓好工作落实,继续加强与COP15大会省筹备办的汇报对接,深入挖掘提炼丽江生物多样性保护亮点和成效,拟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相关筹备工作:一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包括知识竞赛、公众展览、“六进”活动、知识讲座媒体宣传专栏等等。二是举办论坛或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为丽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言献策。三是进一步优化细化考察点位路线。四是提升丽江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展示中心设备,用数字化展示丽江生物多样性保护。五是拍摄、收集整理素材,制作一部宣传片;以市政府门户网站、市电视台以及丽江日报等新闻媒体为主阵地,充分借助媒体资源,广泛宣传丽江市生物多样性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
问:丽江市农业农村局在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有什么亮点?
▲市农业农村局生物创新办主任赵慧答记者问
答:丽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安排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了大量工作,曾创下低纬度、高海拔产区水稻四年7次世界最高单产纪录,连片大麦全国最高亩产纪录,马铃薯种植全省最高单产纪录,油菜种植全省最高单产纪录。2020年全市重点优势生物产业基地面积达到447.8万亩,(水果81.05万亩、坚果307.09万亩、青刺果10万亩、中药材26.07万亩、蔬菜25.46万亩、花卉6.44万亩、茶叶面积1.7万亩),较2019年全年增长18.54%。实现产值207.37亿元。其中丽江特色水果面积81.97万亩,居全省第5位,产量77.91万吨,居全省第7位;其中华坪芒果种植面积40.2万亩,位列全省第一,产量33.5万吨,产值23.9亿元;永胜县种植软籽石榴9.835万亩、沃柑6.9万亩;丽江雪桃连续11年送上国宴。全市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26.07万亩,产量4.287万吨,农业产值22.24亿元,综合产值42.97亿元,全市 5个县(区)均被认定为云南省“云药之乡”。全市自主培育“丽系”马铃薯种薯种植面积达11万亩,年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
2021年3月,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云南省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丽江库,云南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的云南省省级高山经济作物种质资源圃,云南白药集团太安生物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的云南省省级药用植物滇西北种质资源圃,华坪县有机晚熟芒果研究中心的云南省省级芒果华坪种质资源圃,“一库三圃”已正式确定为第一批省级作物资源圃(库)26个项目之列,并纳入云南省“十四五”种业提升工程项目进行重点建设。宁蒗黑头山羊、宁蒗黑绵羊、永胜他留乌骨鸡、丽江猪、新丽江马被列为全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拉伯高脚鸡被列为全省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到2025年全市力争建成"一库五圃",初步形成本地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在经济作物、高山花卉、中药材等特色领域建成一批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种质资源保护基地、遗传资源基因库。为优异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提供基础保障,使优异特色地方种质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开发利用。
问:请问中科院丽江高山植物园,咱们丽江生物多样性有哪些特点?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主任许琨答记者问
答:丽江所在的滇西北地区位于全球36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中国西南山地”核心区域,也是全球三个山地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以及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作为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地带,与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地带的过渡区域,具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生境类型,为我国垂直生态系列最完整、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特有性最高、中国原生生态系统保留最完好和全球温带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作为中国三大特有物种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高等植物,而且许多物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利用价值,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储备和“生物物种基因库”。
问:请问中科院丽江高山植物园,丽江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答: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目前主要针对:一是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的水分、土壤、气象、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四方面的要素指标进行长期定位观测。(附:生态站)
二是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中寒温性针叶林环境因子、种子雨与凋落物、幼苗更新、物候变化、植物生长变化、大型兽类、鸟类、昆虫等项目进行监测。(附:25公顷大样地)
三是寒温性针叶林林冠界面与大气显热、潜热、CO2 和水汽交换通量的测定,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碳源汇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ChinaFLUX)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目前主要包括:于丽江高山植物园园区内,引种保育了滇西北海拔2000-4000米高山、亚高山地区的野生药用植物、观赏花卉、珍稀濒危极小种群植物、乡土树种、蜜源及香料植物等。目前建有引种保育及栽培温室7处,总面积5000㎡左右,海拔分布自2600m至3600m,形成了植物资源立体收集保存的区域中心。引种保存植物物种1580余种,12万余株。
问:请问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丽江诸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如何,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哪里?
▲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侯志江答记者问
答:丽江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的样本,丰富的生物资源也是丽江的生物名片,使得这座旅游城市盎然生机。过去,人们主要是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这些资源。现在来看,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已大大超过直接价值。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在丽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做了诸多研究工作。
从药用植物来看,丽江境内有2000多种药用植物,这一部分很多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还有很多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可以说,丽江的药用植物资源是我国中药资源的“战略资源储备库”。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丽江长期通过开展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的人工繁育和保护工作,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资源调查、收集、人工驯化、繁育、栽培等相关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进行示范推广, 尤其在在滇重楼、金铁锁、秦艽、岩陀等重要药材的驯化栽培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丽江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滇重楼育种基地,还获得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野生药用资源人工驯化栽培的成功,不仅保护了野生植物资源数量, 还大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了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丽江的乡土树种和花卉资源在生产上利用也极为广泛,野生滇牡丹花中特有的黄色基因是培育牡丹、芍药等新品种的优良种质资源,丽江山茶除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外,也是木本油料植物和培育茶花新品种重要的种质资源,丽江分布的兰科植物多达200种,大部分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和极高的观赏价值,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经过多年的选育工作,形成了以滇牡丹、青刺果、栒子、长袍冷杉、高山三尖杉、卫矛、珙桐等乡土树种和花卉资源的品种,野生生物资源不仅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还在生态修复中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濒危保护植物的丰度,最重要的是乡土植物青刺果和滇牡丹,果实作为化妆品精油以及高端食用油的原料,产业化发展逐渐壮大,经济效益逐渐体现。
丽江生物多样性资源虽然短时间内人类无法完全进行利用,但其价值是潜在的。多保存一个物种,就会为我们的后代多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在不远的将来,丽江优质的生物资源必将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
记者/李琳 张志勇
编辑/雷凤娇
责编/和众学
新闻热线/0888—5122344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
(发稿编辑:本台报道)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