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是纳西人的母亲河,唐朝时的汉文献称其为“麽些江”,麽些即汉文献中对纳西族的他称,说明唐朝时期纳西族先民成为了这一带的主体民族。我本身也是江边人,在江边长大,后来到丽江城里工作,因工作、家事原因,已经记不清楚了去过多少趟金沙江边,来去匆匆,没有寻思过对这条江留下的文化做个深入的调查。在“纳西话賨”群里,杨杰宏老师提议后天到石鼓、巨甸一带做个金沙江文化之旅,我第一个率先报了名,一则作为一名金沙江的纳西人,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向专家请教学习,二则向随行的老师们多学习下调查方法,研究心得。
8月4号早上8点,下了一夜的雨停了,考察团一行分乘两辆车沿大丽高速往西出发。过了黄山隧道进入拉市坝子,湖光山色、阡陌村落尽收眼底。说拉市是聚宝盆一点也不为过,拉市苹果和雪桃通过互联网远销祖国的大江南北,给农户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每天成百上千的游客涌入拉市海观光游览,把拉市海的美丽神奇带到了世界各地。
“拉市”为纳西名,意为虎死之地,而与拉市一山之隔的石鼓为“虎啸之地”,从中折射出纳西族历史上深厚的虎文化遗存。以前从拉市到石鼓需要翻越铁甲山,至少需要半天时间,后来修通了到雄古的公路,也需要两三个小时。现在修通了高速公路,穿过石金山隧道,顺着白汉场公路而下,不到半小时浩浩荡荡的长江奔来眼底。
图片来源:陈正伟
石鼓因位于万里长江第一湾畔而名,“万里长江第一湾”这个称呼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杨杰宏老师把我们带到江边的徐霞客塑像前,讲解起了这位传奇名人与这条江的深缘。徐霞客江苏江阴人氏,明代旅行探险家、地理学家和游记文学家,为溯长江之源,明末从江阴老家经浙、赣、湘、桂、黔五省区历尽千辛万苦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到达云南丽江,据一路考察探求,最后断定金沙江为长江之上游,纠正了《禹贡》中“岷江乃长江之源”的谬误。徐霞客到丽江后得到了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著称的木增土司(其时土司之职已让位给儿子木懿)的最高礼遇。徐霞客受木增之请,留在鸡足山悉檀寺里撰写《鸡足山志》,历时半年完成后,足疾愈发严重,以至不能下地行走,更没想到的是他的仆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背叛了他,盗走了他全部的盘缠和生活物品,使他陷入了贫病交加的窘境。想到这把老骨头就这样陨落他乡而感到万分沮丧之时,木增土司派人来护送其回家,历时5个月,硬是用把他从鸡足山抬到了湖北黄岗,让他坐船顺利返回江阴老家。在他回到老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整理、校对和编辑完成了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本来想前往石鼓实地考察金沙江,再继续往贡嘎岭一带,但因时值匪乱和瘟疫横行,加之因患足疾,宏愿不得不搁浅,未能一睹长江第一湾晶莹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但我相信矗立在长江第一湾石鼓码头的徐霞客塑像足以告慰他的未了心愿,也让我们后人铭记徐公一生的功绩。
很早以前,石鼓纳西话叫“罗波”(La bbaq),后来和一个鼓形的石头结缘,才多了“石鼓”这个名字。此后,这个似鼓的石头就立在铁虹桥边的“石鼓亭”里,亦称为“石鼓碣”。我没有弄清楚石鼓的来历和具体年代,但至少从石鼓的铭文中可以看出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旧事。碑南面的《太平歌》和《破虏歌》两首诗为木公所刻,系嘉靖二十七年作,北面的《大功大胜克捷记》由木高于嘉靖四十年所刻,主要讲述嘉靖二十七至二十八年(1548-1549年)吐蕃进犯维西、巨甸,木高受其父木公土司之命率兵出征,进行抗击之战大胜的经过和战果。杨老师与大家讨论中认为石鼓作为云南进入藏区的桥头堡,又是古代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蒙古大军“元跨革囊”南征时,在罗波城遭遇了纳西族军队的顽强抵抗,经过七天七夜才攻占了此地。后来红二、六军团长征北上也经过石鼓,留下了贺龙元帅挥鞭击鼓的佳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曾经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岁月的反复冲刷,早已尘封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只有一湾深情款款的江水依旧宛转流淌。
随意漫步石鼓街头,道路两边客栈、商店、饭店栉次鳞比,出售各种土特产品的摊子望不到头,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繁荣祥和的景象。最耳熟的是不大不不小的女中音招徕着过往行人“来吃凉粉、吃凉粉咯……”。鸡豆凉粉是石鼓一张很亮丽的名片,但凡到石鼓的外地人和赶街的当地人都会吃上一碗,当然我们也不会让这个舌尖上的美味溜之大吉。当我从一个卖斗笠的摊前经过时,忽然想起一句古人的诗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偷得浮生半日闲,也是人生幸事了。
经过红岩村时,大家仔细辨认对岸悬崖上阿萨命的身影,有的说很像,有的说似像非像,有的说看不出来。这倒有些像神话传说了,那些神话传说不见得都是真实的历史,但这些又构成了真实的民族传统与精神世界。只要是江边人都晓得“达勒阿萨命”的传说:阿萨命是江边美女,她出嫁那天,本来她不能骑骡子,路上不能朝后看,可是她骑骡到了三仙姑村,忽然想起忘记带木梳子,不由回头一看,突然天地一片玄黄,前面起白风,后面起黑风,把她连同所骑骡子被风吹至江对岸的“达勒”悬崖上。传说如果年成不好,阿萨命的声音会从悬崖上传下来:猪在拱地,鸡在趴地了……但我问过不少人,他们都没有听到过。
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红二方面军渡江遗址,访阿瓦村的文艺青年和剑猛,到巨甸镇已是下午一点过了。大家吃过午饭,在巨甸镇文化站站长元晓斌的带队下前往金沙江畔考察元跨革囊遗址。途中元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巨甸镇近几年的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还介绍了他姓元的由来,他说他们家族是当年忽必烈南下时留下的蒙古人后裔。
巨甸有两处元跨革囊遗址:一处在余化达渡口,一处在金江河渡口。元站长带我们先去了余化达古渡口。他说余化达是一个重要渡口,1936年红二方面军渡江北上的渡口之一, 1253年忽必烈南征时兀良合台大将率领的西路军也是在这里革囊渡江到巨甸的。杨杰宏老师在一年前曾向镇政府建议在余化达渡口建立元跨革囊遗址纪念碑,这不但非常有必要,而且。元跨革囊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在纳西族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史学家认为,没有忽必烈南征,就没有纳西族元明以后的发展。对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果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被后人所淡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深的遗憾!
考察完两处元跨革囊遗址,大家前往兴化寺遗址。兴化寺是金沙江边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建于清康熙年间,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白教)在丽江境内的主要寺庙之一。据《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记载,1950年兴化寺有喇嘛160多人,寺田177份,耕牛12头,马11匹,骡子37匹,猪63头,公房3大院,僧房39院。这样一座名寺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严重到何种程度,因为没有去过实地考察我们一概不知。
之前拜谒过丽江境内的五大寺,这些寺庙都建在山腰间,在山麓间就可以看到掩映在苍天古树丛中的古寺雄姿,而我们从金河村顺着河谷往山上爬行,一直没见到寺庙的影子,只有长势喜人的玉米地和烟田。随行的金河村村民说“文革”前在此办过中学,那时还没有受到破坏,后来中学搬迁,寺庙也被拆除。终于爬到兴化寺旧址,寻遍周边,只有一堵原来大殿的墙壁孤零零地立在那儿,除此之外,荡然无存!在这堵旧墙上方有一通新修的墓碑,上刻:“开山祖师典品老大人之墓”,碑右上角有乾隆年间四字,下面刻有藏文,左下角刻有“民国五年六月十七日立碑”字样。据金河村村委会主任介绍:寺庙毁坏后,墓毁碑弃,所幸当地百姓把碑掩藏于田埂间的杂草丛中才得以保存下来。2017年3月在巨甸村民和文轩的组织下,得到爱心人士捐助才重立在此。大家建议:兴化寺是丽江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滇西北宗教文化、纳藏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及现实价值,这堵残垣断壁就是兴化寺历史的重要见证文物,在目前尚没有条件进行恢复重建的情况下先把这堵寺墙保护起来,最好在上面加盖一个简单实用的防雨棚,以免风吹雨打和人为破坏。元站长表示向镇党委、政府如实汇报,切实做好保护工作。
晚饭后大伙一起到巨甸老街闲逛,老街还是保留下来了原来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两边都是前店后家的建筑模式,在昏黄的灯光下铺石古道显得幽深仄长。走到一户装饰精美的门口前,门上还挂着一块“致远居”的金字牌匾,里面灯火辉煌,有几个老人在里面聊天,我们趁兴进入打了招呼。主人杨庆选听明我们的来意后,表示欢迎。他给我们讲起了他们家的故事:他父亲叫杨志远,西南联大外语系毕业后在丽江一中教过书,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后回到农村,拨乱反正后得以平反,然后又重新安排到地区一中任教,直到退休。而杨庆选本人十几岁就做了纤夫,无论酷暑严寒都得光着身子匍匐前行在悬崖峭壁间,现在的腰椎疾病是当时落下的病根了。杨庆选出生于书香门第,但不幸的是时逢动乱年代,没读过几年书,却历尽了磨难。现在他酷爱读书,喜欢和有文化的人结交,和他们一起谈古论今,还乐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事业。他手上有一份村民《要求恢复重建北岳庙》书,主要由他来跑县里的几个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但到目前还没有结果,打算继续奔走呼吁,以期得到解决。谈到北岳庙重建的事时,有两个村里的退休老师回忆说,他们的祖籍是丽江坝的纳西族,祖父辈从丽江坝经商到巨甸,最后定居巨甸,北岳庙是他们的祖辈建盖的,每逢过年或“二月八”,附近几个乡的村民便蜂拥而至,前来祭拜,香火极旺。
金沙江是祖国的母亲河,也是丽江人民的母亲河,历史河,文化河,千百年来,这条江灌溉着肥沃的两岸,培育了无数灿烂的人类文明,留下了无数亮丽多姿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百般珍惜她,用心呵护她,让她重现风采,再创辉煌。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 出品
总监制/段成坤 终审/闵文新 杨国钧 和红军
监制/余金山 和晓莉 赵宏川
主编/雷凤娇 副主编/林彤 杨泽燊
运营/和丽飞 李群英 付学琴
热线电话/08885112277 微信/lijiangtv
法律顾问/滇西北律师事务所 和桥毅(15108880662)
(发稿编辑:和秀成)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