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羊肠茶马来
悬岩不勒雪花开
澜沧飞渡畜惊胆
梅里横行人颤怀
这是龙蟠乡村女诗人张绍勋所写的诗—《咏茶马古道》中的诗句。年近八旬的她是耕地种田的庄稼人,也是迷恋诗词的创作者。
农民、母亲、诗人,这些身份都叠加在星明村村民张绍勋的身上,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是如何成长为草根诗人?在她日常生活里,诗歌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在她的家庭及生命里,诗歌又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今天就带大家走近这位乡村女诗人张绍勋。
三月的金沙江畔,花红柳绿,处处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犹如一幅清笔淡墨的山水画卷,油腻怡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得像雪的梨花将新联村点缀得格外美丽。
走进星明村,隐隐约约就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纳西调子,边劳作边哼上几句纳西调子是张绍勋自小养成的习惯。76岁的她,虽年近八旬,但老人动作步伐依然很矫健。
得知栏目组的来意,张绍勋放下了手里的农活,带着我们来到家中,翻出自己多年书写的诗集、歌曲、散文手稿。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张张泛黄的稿纸上记录着老人的岁月,字里行间无处不透露出张绍勋对文学的热爱。张绍勋每一次看都像回放的电影,永远被定格在泛黄的纸张上,播放着岁月静好。
上个世纪60年代,张绍勋生长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尽管家里一贫如洗,但张绍勋却异常喜欢读书。看到女儿那么刻苦,父母不忍心让她辍学,竭尽全力让她继续读书,父母的谆谆教诲让她一身难忘,让她时刻铭记于心。


张绍勋回忆,和龙蟠乡七个同学一起,背着粮食去白沙读书,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艰难地完成了农业高中学习。毕业后,响应国家返乡支农号召,张绍勋回到龙蟠,积极投身到建设家乡的队伍中,自小对知识渴望的张绍勋并没有放弃学习,1964年,张绍勋成立了星明村的第一个图书室。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村里的各种文艺演出,虽然是在那样特殊的年代,但张绍勋的创作激情依然不减,写诗近乎成为了张绍勋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自己一辈子的追求。
平淡劳累的生活不但没有影响张绍勋对诗歌的兴趣,淳朴的乡邻和肥沃的土地反而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和灵感。天上的雪、树上的果儿,春种秋收、田间劳作,这些经历、所见所闻都成了张绍勋诗歌创作的第一源泉。2004年,张邵勋加入了龙蟠兴文诗社,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张绍勋提到的龙蟠兴文诗社创建于1990年,诗社以弘扬中华诗词、守护地方文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促进人文和谐为宗旨,经过29年的发展,兴文诗社一共创作有诗词5890首诗,现有会员44人,其中女的4人,最高年龄83岁,最小年龄32岁。
“写散文要写很多才能表明其中的意思,写诗只要几句就可以概括很多意思,一般就写四句诗,连接可以的话也有八句,所以写诗最大乐趣就在于此。”张绍勋是诗社里边的骨干诗人,在社友的影响下,她还开始学习书法,在年近古稀之年,再次焕发出创作的春天。
而生活中的张绍勋并不如意,丈夫早年中风瘫痪,自己的儿子也在一次意外中受伤,基本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张绍勋成了家里的唯一劳动力,让本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支撑起这个家,张绍勋有时间就出去务农,还要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一天下来她身心疲惫。


“心情烦躁的时候就会拿起笔,把复杂的心情用笔记录下来,瞬间心情就会好很多。”张绍勋说每当夜深人静时,再苦再累他都会静下来写上一两首诗,也许是感叹生活的不如意,也许是宽慰自己的心灵。
“自己写的每一首诗,都是从自己的心愿和心情出发,想把自己的作品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张绍勋告诉栏目记者,得益于脱贫攻坚政策的惠及,家里的日子正变得越来越好,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自己的诗歌结集成册,出版印刷。如有爱心人士愿意提供帮助,可以与张邵勋本人联系,联系电话:17708888041。
来源:三农新看点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 出品
总监制/马湘 终审/闵文新 杨国钧 和红军
监制/余金山 和晓莉 赵宏川
主编/雷凤娇 责编/林彤 谢军军
运营/和丽飞 李群英 付学琴
网信与技术/杨泽燊
热线电话/08885112277 微信/lijiangtv
法律顾问/滇西北律师事务所 和桥毅(15108880662)
主编邀请你在右下方留言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