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乡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2024-06-30 11:12:31 阅读量21792 字数4101


九河乡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平 女(古城区)


九河乡在玉龙县西南部,南与大理州剑川县接壤,北通迪庆州香格里拉市,西倚莽莽苍苍、神奇美丽的老君山,东靠群山绵延、蓊蓊郁郁的铁甲山。九河乡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南诏时期就成为吐蕃南下和南诏抗击吐蕃的战略要地。戍门、龙邑等地至今还传说着南诏大破吐蕃的故事;高禾塔、高寨北方天王庙、万人冢等遗迹回响的是1244年大理国抗击蒙古军的足音;关上、塘那、接官坪等地名记录着清代分汛设塘的史实。九河又是明、清时期丽江茶马互市的重要通道,南来北往的商旅多由此经过。

特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战略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决定了九河乡自古成为多民族聚居地。白、纳西、汉、普米、傈僳等民族长期和睦共居,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九河乡文化,盛开着民族团结之花。


有趣的地名


地名是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语言符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种社会关系。白族、纳西族均称九河乡为“九禾”,此名经历了禾——和——河的演变过程。禾,古音“哦”,今粤语亦然,指粟,稻谷。“九禾”即9个种植稻谷的村子。因白族和纳西族长期共同开发、和睦相处,又更名“九和”。清咸、同年间,杜文秀起义部队战将姚得胜带领九河的民众合力修挖从白汉场湖而下的河道,解决了农田灌溉难、排涝难的问题,为纪念其开河功绩,改“和”为“河”,沿用至今。

在九河乡,各民族长期共居一处、亲密交往、互相学习,民族语地名亦常相互借用,有白族村用纳西语地名、纳西族村用白族语地名的现象。


村落互嵌、族属演变


九河乡的各村落是历史上丽江纳西族向南发展、大理白族向北发展的产物,故,北部多为纳西族居住,南部多为白族居住。由于长期共同开发,各民族一家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一个村落中既有纳西族也有白族,却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在乡政府驻地关上,纳西族、汉族、白族杂居,甸头村委会亦如此。1244年,元蒙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大理段兴祥派大将高禾率兵在九河乡一带迎战,战斗十分激烈,双方伤亡惨重,高禾战死,元蒙军队退回北方。大理为表彰高禾及将士的英勇,于1248年在中和村与小阿昌村之间建高禾塔作永久纪念,宋朝也曾派人来九河祭奠。高安村的段姓就是建造高禾塔时的大理烧砖瓦工匠落籍而来,后仍沿袭烧瓦、卖瓦,故白族语叫“贾瓦邑”,即卖瓦村。高安村的和姓是从丽江坝子来的纳西族,近千年来,该村的纳西族、白族早已情同手足。小阿昌村与大阿昌村本是兄弟2人从丽江坝子到老君山打猎后在童山两侧居住后形成的纳西族村落。因大阿昌村与中和村的白族共居交融,渐渐演变为白族;小阿昌村的赵家本是清江村的白族到小阿昌村做木工落籍下来,渐渐演变为纳西族;高寨的姚姓本是白族,因戍守南诏边关戍门由龙应村搬去后长期与纳西族共居演变为纳西族。

多彩的妇女服饰


九河乡是多民族共居地,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从而形成九河乡的独特风情,最具代表性的是多彩、多元的妇女服饰。无论是纳西族还是白族,未婚女子头披“首巾”或“纥角子”,已婚女子头顶“锥尕”,上身着右衽“襡衣”套“比甲”,腰系“襬襟”,“襬襟”上缀以飘带,背负七星羊披,右衽挂绣花手巾。这一兼具白族和纳西族妇女服饰特征的穿戴传递着多种信息,极具多元文化色彩。“锥尕”“角子展”“太阳杲”“星葩羊披”等均是历史上氐羌民族的产物,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如,“锥尕”指戴在锥形发髻上的帽子,早在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就有记载:“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此皆锥结,耕田,有邑聚。”此“锥结”被九河乡的已婚女子保留至今。小姑娘的头饰“纥角子”寓意有女长成、羊大为美。太阳穴贴“太阳杲”是氐羌民族太阳崇拜的遗风。“星葩羊皮”即七星羊披,无疑是纳西族、白族远古先民日月崇拜的产物。头巾上的彩虹、草墩等图案亦是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记忆。每一件饰物、每一种图案都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谁言九河乡没有历史记载?聪慧的九河乡妇女是将历史巧妙地熔铸在服饰中来传承。1949年以后,九河乡的妇女服饰吸纳新时尚服饰的气息,吸纳其他民族服饰的元素,使九河乡的妇女服饰看似繁杂冗赘,其实承载着各民族相融相通的多元历史文化,彰显的是九河乡妇女多彩的审美追求,体现的是各民族一家亲的温暖和谐。


语言和合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特征,是交流、交际的重要工具。由于多民族聚居一处、长期相交相融又相互尊重,从而使九河乡显现出多民族语言的和合现象。俗话说,“纳西勒哺和合”,“勒哺”是纳西族对白族的称呼;“和”即和谐、平等;“合”即混合、融合;“和合”指和睦同心、调和混合、顺当吉利。这句俗语十分生动地描述出各民族和谐团结、彼此学习、多种文化在碰撞中交织交融的现象。九河人从小耳濡目染多民族语言,所以大多通晓两种以上的民族语言,交际能力较强。生活中,白族借用纳西语、纳西族借用傈僳语等现象比比皆是。学校不仅是学习汉文化的场所,也是向兄弟民族学习的基地,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块读书,除了学好普通话外,交往中还相互学习不同民族的语言,因此,许多小孩通晓多种民族语言,尤其是河源村和金普村的学生,张口就会讲白族语、纳西语、普米语、傈僳语,而且相当流畅。多一种语言就多一种思维方式,从而造就了九河人开放、包容、开拓、进取、勇敢、谦逊等品格。

习俗交融


漫漫历史长河里,白族文化、纳西文化、普米文化、汉文化等融合、渗透,形成了九河文化的多元信仰特征,儒、道、佛、本主、巫术等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元、明时期广建的文庙、文昌宫、魁星阁等遍布各村寨。由于多元信仰融为一体的特点决定了九河乡先民的祭祀活动与农事活动,从而形成九河乡民间节日的丰富多彩。“本主”是白族村寨的保护神,同样被纳西族和其他民族敬奉。高寨天王庙里供奉的是大理抗蒙英雄高禾为化身的北方天王,每年正月十三,天王庙成了九河乡各族民众赶庙会的盛大节日,届时,身着盛装的九河乡民众纷至沓来敬拜北方天王、祈求五谷丰登。一年一度的火把节里,各族人民共同举办“富旺舞”盛大活动,祈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火把树熊熊燃烧,祈愿美好幸福的孔明灯冉冉升空,各村寨的民族歌舞响彻云霄,不同语言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农历六月中下旬,白族村寨要过一个祭祀本主的“羊礽节”,每家都要宴请四邻村寨的亲友。长久以来,被请的其他民族的人士讲究礼尚往来,也择一个吉日回请四邻亲友,名曰“摩梭羊礽”。九河乡自古是稻作之地,每年稻谷成熟时节,九河人要过一个“尝新节”,白族语叫“谢谷颠”,意即感谢谷神,要宴请四邻亲友品尝新米饭。如今,古老的“谢谷颠”演变为“稻花节”,五湖四海的游客涌向九河乡体验乡村生活。届时,抓稻田鱼的、唱曲的、跳舞的要欢腾数日。这促进了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婚姻互通


人类的婚姻行为是男女结合、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不同的文化和心理在性别、家族、阶级乃至民族间的一种交流和融合。而不同民族间的通婚,更反映出不同民族间的沟通与融合程度,成为衡量民族团结的重要指标。不同民族语言、信仰、风俗、节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长久相互影响,促进了九河乡各民族的文化认同,超越了各民族的平等交往、互通婚姻。九河乡的白族与纳西族自古就有通婚习俗,反映在白族婚俗中,自古至今借用纳西族古老的婚俗“叫开大门”就是最好的例证:当众亲人将新娘接到大门口时,门里门外的人们用纳西语逗趣一番才开门迎接新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制度下,族外婚、村外婚早已成为时尚。跨入新世纪后,县外婚、省外婚、国外婚普遍兴起,一个家庭里有多民族成员、讲多种语言的情况屡见不鲜。不同民族间的通婚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了人口优化,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共存,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歌舞共乐


历史上,多民族和谐相处的九河乡是艺术的天堂。主体民族白族是“田夫荷锄立,相见歌呼呼”的民族。俄国作家顾彼得称白族人为“世界上最快乐的王子”“唱歌比汉语还好听,不管干活不干活,从清晨到深夜他们都在唱歌”,而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是“生下来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所以,九河乡的一道道山梁、一畦畦田地是九河人放歌的舞台、抒怀的天地。白族曲子欢快悠扬、扣人心弦;纳西族“谷气”婉转哀怨、如诉如泣;汉族小调高亢清脆、响彻云霄,再加上龙头三弦的铮铮咚咚、古老筚篥的嘀哩嘀哩,以及女子古老篾弦的幽咽泉流、窃窃私语,山坡树木、田畴旷野、院坝厨房或悠扬激越,或清脆嘹亮,或轻音慢语,无处不飞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九河乡的各族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干劲、热情,万众一心迎时代潮流、发民众心声,创作了难以计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歌,歌颂祖国、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伟大领袖毛泽东。红歌、民歌唱遍田间地头,琴声、笛声奏响村口巷尾。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九河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最为美妙的是,纳西人爱唱白族调,白族人爱跳纳西族舞蹈、傈僳族舞蹈。如,高寨村村民本是纳西族,可他们最早扛起弘扬九河乡白族曲子的大旗,还在丽江唱响了;如,九河乡离退休干部发起的九河驻丽歌舞队聚集了九河乡各民族爱唱爱跳的老人,让从不同岗位退下来的人老有所乐,还为传承九河文化树立了榜样。如今,各种文艺团体层出不穷,节假日里竞相组织各种文艺活动,而且,一村有活动就邀请其他村寨参加。各民族艺术的频繁交融使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审美交流越来越深刻,使艺术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处处洋溢着民族团结的欢声笑语。

口耳相传的民歌、古老简单的乐器、各村寨的艺术团体凝聚着不同民族的九河人,实现了艺术的共乐共享,铸造了九河人特有的粗犷、勇敢、开放、豪爽、坚强不屈、乐观豁达的性格。

九河乡在历史上由各民族共同开发、守望相助、休戚与共。今逢国运兴盛,各族儿女更应紧密团结、齐心协力,把它建设成美丽乡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九河乡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白   浩

校对:钱   磊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