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安徽见闻

2024-07-09 11:45:20 阅读量11429 字数3814


安徽见闻


张 信(古城区)


5月中旬和几位朋友到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游玩,绩溪县的龙川村和黟县的宏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里崇商重教的风气源远流长,人文景观堪称千古绝唱。




龙川如今已发展成为“地灵人杰,民俗大观”国家4A级旅游景区。站在景区大门口的广场向南眺望,大门的3层徽派大楼迎面耸立,“中国龙川”几个字高悬门头,气势宏伟、气度非凡。

进入大门来到接待大厅,从游览图中看出,龙川山水秀美:村东龙峰耸立,村西凤山对峙,北有登源河蜿蜒而至,南有天马山奔腾而上。龙川依青山、傍碧水,龙川水绕村东流。俯瞰村貌成船形,颇具龙舟出海之势。

龙川美景


龙川河的支流从村中流过,两岸民宅鳞次栉比,是徽州古村落枕山面水的典型格局。胡氏族人以两岸河堤为街,俗称“水街”。漫步河堤石板铺路的街道上,我忽然觉得似曾相识:在我的老家丽江大研古城,许多街道也是依山傍水。汉唐龙川的汉文化和明清时期的丽江纳西文化有什么渊源,有待学者考证。

龙川河两岸民宅顶上的马头墙十分有特点,是房屋两脊砌出屋面2层、3层的墙,以墙头的端面形似马头而名。马头墙实际上是为防止邻居起火后殃及本屋而设,本名“封火墙”。古村落的马头墙,前后有5个马头的称“五岳朝天”,前后有3个马头的称“三台聚物”,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

龙川景区中央有一座著名的中石桥,长10.4米、宽2.3米、厚0.4米,是安徽省石桥中最厚实的桥梁。最吸引游客眼球的是南北两个桥头的两座石坊,一座是奕世尚书坊,另一座是都宪坊。

奕世尚书坊是龙川曾任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宽的功名坊。它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牌坊全用浙江的茶园石建成,4柱、3门、5楼,南北朝向,通高10米、面宽9米,插梁式建筑,是典型的明代徽派石雕风格精品,是来龙川的游客“打卡”的景点之一。

石桥南面正对着都宪坊。两座石坊隔河相望,各有千秋、各具特色。都宪坊石柱两侧采用趴狮夹住柱子,这两头狮子前爪朝下。公狮子脚踏彩球,寓意为国泰民安;母狮子脚下有小狮子,寓意为千秋万代。龙川在历史上有14座石牌坊,大多在“文革”中毁坏。从建筑学和文化角度来讲,幸存的两座牌坊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胡氏宗祠


龙川胡氏宗祠是徽派建筑的艺术奇葩。祠堂是南宋的朱熹(1130年—1200年)倡导修建的。聚族而居的徽州从宋朝开始纷纷建祠堂作为家族的活动场所。据绩溪县志记载,民国前,绩溪县人口81000多人,建有祠堂340多栋,平均50户、230人就建有一座祠堂,新中国成立后虽一再拆除,至1982年全县尚存祠堂160多栋,可见徽州立祠之风何等盛行。宗祠是一个家族的族徽,是徽州人重要的文化源头。龙川是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有1600多年的历史,传至“锦”字辈已有48代。

现存的胡氏宗祠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占地面积17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它由照壁、泮池、露台、门楼、天井、廊庑、厢房、寝楼、特祭祀等10个部分组成。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建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宗祠四面有青山耸立,门前有龙川河护卫。整个建筑群形成了“一条溪流,一带平桥,青山满目,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国家文物局一位分管古建筑的专家说,跑遍全国,幸存下来的宗祠最多、最好的在徽州,而徽州最好的也只有两处:一处为黄山市徽州区呈坎的“罗舒东祠”,它的彩绘非常漂亮;另一处是龙川的胡氏宗祠,木雕十分精致华美,所以,被列为国宝的也只有这两处。

为了解胡氏家族的辉煌历史,我走进绩溪县博物馆。展厅的墙上有简介:“绩溪,‘势居宣歙之脊,为入徽之冲’,独受多山之累。人众丁稠,耕不足以食,居民生计窘迫。明代,固守山区的绩溪人相约奔营四方,贸易他乡,藉以资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据不完全统计,自清康熙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绩溪人在全国22省(市、自治区)百镇设立庄行馆点2000多家。”

龙川美景


胡适说过:“一个地方假如没有徽州人,那里只是一个乡村;徽州人去了,便成了集镇。”绩溪人旅外经商,不仅促进了各地商业市场的繁荣,也推进了家乡各项事业的勃兴。

绩溪的外出经商之人,最初很多以营销绩溪茶起步。绩溪山多,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茶叶生长。产茶历史可溯至唐代。明、清至民国年间,绩溪的旅外茶庄遍布长江中下游一带,尤以上海、汉口、杭州、江苏三泰地区居多,著名的茶商有“蒋裕泰”“程裕泰”“胡源泰”“瑞生”“福茂”等,名号享誉百年。

绩溪人经商致富后又反哺家乡的发展。江山代有才人出,大富豪、大文豪在绩溪人中成百上千。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年—1885年),湖里村人,被誉为“经商者的心目中的圣人,白手起家的典范,杰出的徽商,抵御外倾、收复新疆的能吏”。它最初在杭州开钱庄,后为左宗棠办理洋务。他在上海主持采运局期间,为左宗棠平叛阿古柏筹军饷、订军火及采办机器,兴办近代工业;在杭州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经营丝、茶贸易,成为富可敌国、身穿黄马褂的红顶商人。

著名学者胡适(1891年—1962年),上庄村人,行名洪骍,字适之。被誉为“国内外著名学者,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同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38年出任驻美全权大使,1946年任北大校长,1957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其著述等身,代表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红楼梦〉考证》《〈水浒传〉考证》等。


宏村风光




站在黟县宏村碧波荡漾的南湖岸边静静品味,宏村水秀山清、栋宇鳞次、烟火千家、如临仙境,一路的疲劳烟消云散,令我心旷神怡。

踏上横跨南湖的石桥路,站在湖中央的画桥上,桥的倒影和我脚踩的石桥连成一幅绝美的工笔国画:天上、水下、石桥、游人、白云、湖鱼……静静地绘在一幅画中,在这里再美的文字,再动人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宏村始建于南宋,汪氏祖先“卜筑数椽于雷岗山下”,起名宏村。初期的宏村仅有13间房。当时,宏村一带“幽谷茂林,蹊径茅塞”,但精通风水之术的汪氏祖先认定是一块“风水宝地”,便在这块蛮荒之地上艰苦开拓、谋求生存。斗转星移,800年悄然而逝,成百成千的宏村人外出经商,将赚到的钱与学到的城市文明带回家乡,盖房修路、兴修水利、建书院、办实业,日积月累才成就了独树一帜的宏村文化——徽州文化中闪光的一页。

黟县的古村落大多重视建祠堂,人们念念不忘祖宗的功德。宏村人重视建祠堂,也重视建学堂,一座南湖书院为宏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多才多艺的能人。

南湖书院


南湖书院建于1811年,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宗族学校,占地6000多平方米,分左、中、后3大间,左侧悬挂南湖书院匾额。首进为木栅门厅;二进为书院正厅志道堂,系教书授业之处;三进为供奉孔子和朱熹的神龛。每年春、秋,来书院祭拜者络绎不绝,而汪氏宗族子弟入学也需持香烛,祭拜孔子后方能进入学院学习。

南湖书院右侧的启蒙阁,宗族子弟先要到此接受启蒙教育后方能过渡到志道堂听讲。启蒙阁后厅为会文阁是宗族中文人墨客以文会友之处。

年复一年,南湖书院为宏村汪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贤能的后人。诸如,清末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初年代理国务大臣汪大燮、徽商巨富汪定贵等都是从这里走出的青年学子。

鼎盛时期的徽州商人在黟县这块土地上建下了数千栋精美的住宅,被誉为“民间故宫”的宏村承志堂,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珍品中是较为突出的一件。

承志堂


承志堂为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于1855年回宏村建造的私家住宅,距今约140年。黟县境内现存明清民居建筑近4000栋,从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设施齐全、制作精良等方面综合评估,首推承志堂。

承志堂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它内有7处楼房、9座天井和60多道门、窗。全堂分别院、内院、前厅、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小客厅、回廊、厨房;享乐方面有花园、观鱼厅、专用于搓麻将的排三阁、专门用于吸食鸦片的吞云轩。此外,还有保镖房、佣人房、仓库、马厩等。

承志堂的最大特色,体现在它的木雕艺术珍品较为集中、完整地体现了中国木雕工艺美术的特色和技艺。进入承志堂,就像进入一个木雕艺术宫殿,目之所及皆是精雕镂空门窗,柱头屋檐、书柜衣橱尽是雕龙刻凤。最精彩的在中门上方,厅堂正中央雕了《百子闹元宵》图,100个天真活泼的孩童在玩龙灯、耍狮子、踩旱船、燃爆竹,展现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令人惊奇的是,历经百余年,件件木雕如今依然金碧辉煌。传说,用于木雕表层的饰金耗去黄金百余两。

宏村


在宏村,我们还参观了明代古民居承德堂,厅堂里面的木雕古朴精致,内容丰富,雕刻手法精细,所雕人物、花鸟造型生动、惟妙惟肖。

还有清代古民居树人堂雕梁画栋、凿池养鱼,具备宏村民居的各种特色。不同凡响的是,整栋房屋的宅基呈六角形,而中国古人视“六”为吉祥数,如,汉字有“六书”,学问有“六艺”,官场有“六部”。

宏村处处是美景,处处是文化遗产。如,牛胃月沼、汪氏宗祠乐叙堂,以及千年古红杨、古杏树,宏村龙脉、雷岗山……宏村美景何其多。

在绩溪和黟县的很多古建筑厅堂中央,我多次欣赏到一副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徽州有许多人在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重压下,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视为贱业的经商提到与读书同等的位置,重视流通、重视第三产业,讲求效益,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白   浩

APP编辑:吴   星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版权声明:丽江网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丽江网的上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