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两位丽江学者的金秋文踪

2024-09-29 12:00:29 阅读量17689 字数4124



两位丽江学者的

金秋文踪


木基元(昆明市)


9月21日,昆明市丽日蓝天、秋高气爽,云南学术界的专家、纳西族学者代表,以及来自北京、重庆的纳西族同胞汇聚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共同出席“余嘉华先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62周年座谈会”“郭大烈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纳西族卷》首发式”。

余嘉华、郭大烈皆为丽江籍学者,一位研究云南地方文化,一位研究纳西族历史。两人的代表作《木氏土司与丽江》《纳西族史》《纳西族大辞典》等历千功而成,两人都是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杨世领,云南省民族学会副会长、纳西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杨福泉等到会致辞,成都纳西文化学会、丽江文化研究会、丽江纳西文化研究会发来贺信。

我在众多乡友的协助下组织了这两个活动,现把一些活动片段记录下来,以补充、完善纳西文化史。


余嘉华先生从事教学和

学术研究62周年座谈会


当天上午举行的“余嘉华先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62周年座谈会”,由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省民族学会纳西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等联合主办。


余嘉华先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62周年座谈会。


余嘉华,男,1939年出生在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巨甸镇古渡村。1958年被保送进昆明师范学院,1962年毕业后留校,桃李满天下。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和云南地方文化研究,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代表作《大观楼长联及作者孙髯》《闻一多在昆明》《云南风物志》《木氏土司与丽江》等影响深远,为云南省社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纳西族研究专业委员会自2014年以来推出的崇文重教、敬老爱老的文化系列活动之一。该专委会已先后为郭大烈、和即仁、木芹、和钟华、木德高、杨世光等一批超过70周岁、从事学术研究及文学创作超过50年、具有正高职称的纳西族在昆人士组织举办活动,在全省各民族学会中独树一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原一级巡视员陈友康教授、《云南日报·文摘周刊》原主编张信在会上作了《余嘉华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品格》《辟一方研究天地,立一家学术之言》的主旨发言。作为资深教育家和学者,余嘉华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一甲子,桃李满天下;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影响深远。针对历史悠久,拥有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等丰富文化遗产的纳西文化瑰宝,余嘉华倾注了大量心血,其著作《木氏土司与丽江》等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为纳西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宝贵借鉴。张信充满深情地说,45年前他从古渡村来到省城昆明读大学,就是以同村的余老师作为楷模和榜样。次年来到昆明上大学的古渡村人、丽江市第一中学原校长和永深以为然。

《云南日报》原总编辑何侃以《金沙吟龙奔东海,时代学者著华章》为题作交流发言。他赞扬余嘉华先生以百折不挠、水滴石穿的精神悉心研究滇文化,拓展了云南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余先生以土司文化研究为代表,深入剖析、着力解锁千百年来边疆各民族人民固边、稳定、和谐、维护华夏大一统的核心密码。他认为,余嘉华对纳西学的重要贡献,集中体现在《史料的核实辨析与正确使用:〈迪庆藏族社会史〉中的一个问题》中。这一学术成果通过实事求是的辨析、阐释,纠正了被曲解、歪曲的史实,为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正本清源、扫清路障。

郭大烈先生的评价言简意赅:余嘉华是云南省文史馆的资深馆员,是“为往圣继绝学”的典范,是开拓云南历史文化的领路人。作为余嘉华的学生、同事,丽江师范学院杨林军教授、《滇池晨报》原常务副总编杨惠泽、云南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赵嘉聪、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阳清等回顾了各自的成长经历,表达了继续赓续文脉、不断砥砺奋进的志向。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副所长和钟华认为,丽江的发展铭刻着纳西族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作为一名学者,余嘉华的成长历程是“三交”的产物。

长期从事《云南文史》编辑工作的省文史馆原二级巡视员汪宁在现场吟诗,表达对余嘉华先生的敬仰之情:“南国佳木,皇皇华章。亦诗亦史,恣肆汪洋。雪山其德,丽水其风。学术供养,宜寿而康。”

座谈会由西南林业大学教授、云南省民族学会纳西族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木基元主持。

《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纳西族卷》新书首发式合影。


《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

纳西族卷》首发式


《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纳西族卷》新书首发式由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和云南省民族学会纳西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来自北京、云南、重庆等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界的50余位人士参会。

该书由纳西族著名学者郭大烈历时30年精心编纂而成,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收录5600个词条、1000张图片,文字达270万字。它用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字、珍贵的图片,全方位展现了纳西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语言、艺术等,堪称“纳西族百科全书”。

郭大烈,男,纳西族,1941年出生在丽江市古城区西安街道宏文社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历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所所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民族学会会长,曾与纳西族著名学者和志武合著《纳西族史》,主编《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纳西族文化大观》等10余部著作,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日本经济新闻社“亚洲文化奖”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首发式上,郭大烈先生深情回忆:“今年恰逢我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毕业60周年。一位好老师、一篇好文章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时在中央民大图书馆工作的周汝诚就是郭先生所说的那位好老师。周汝诚推荐方国瑜的《麽些民族考》这篇好文章,让郭先生下定决心写一部《纳西族史》。大学毕业后,郭大烈被分到楚雄州禄丰县工作,1980年考入刚组建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郭先生查阅文献、潜心田野,于1994年出版了《纳西族史》。该书在1996年获云南省优秀社科著作一等奖。1994年,他受命主编“八五”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纳西族卷》,历经波折后,该著作在2019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纳西族卷》分20项大类,收录人物1800个,附表收录了735名东巴、29名各级非遗传承人、43位国内外学者、800多种典籍。

首发式上,与会专家、学者深情讲述了写稿、统稿、校对、编辑、出版过程中勤勉奉献、迎难而上的动人故事,展示了百折不挠的治学精神,引发热烈讨论。

云南省政协民宗委原主任、云南省民族学会原会长郭秀文说,《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纳西族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反映了纳西族的历史文化。该书的内容分社会、自然地理、历史、经济、科技、思想、教育、宗教、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艺术、文物、风景名胜、医疗卫生、新闻出版、旅游、风俗、人物、典籍论著、附录,总体上反映了纳西族善于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善于吸收的精神。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余嘉华说,《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纳西族卷》形象、直观,收入的1000张新老照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了纳西族人民历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纳西族聚居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古代图卷”部分收集自历史档案、海外收藏、个人资料等,异常珍贵。其中有两张是《皇清职贡图》中的麽些人(纳西族先民),原刊于郭大烈先生从台湾故宫博物院购买的书籍中。

《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纳西族卷》。


纳西族文化人和湛说,《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纳西族卷》反映了纳西族文脉的源远流长。它收录典籍、论著达800多种、1000条,特别对《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进行释读,叙述了每卷含哪些经书、由哪位东巴字释读、由哪个学者译成汉文。它从浩如烟海的汉文献中检录了涉及纳西族的典籍进行简介,纳西文化延续不断、传承有序的脉络得以充分展现。

云南省民宗委原一级巡视员木桢赞扬《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纳西族卷》总结了纳西族文化的“三个认同”:一是认同伟大祖国。自古以来,纳西族“诚心报国”,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维护国家统一。二是认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纳西族“好礼守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与周边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三是认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纳西族“慕义向化”,善于学习、吸收其他优秀文化,同时做到和而不同,能够自觉守护民族精神家园,世代赓续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云南编委会主编王立荣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的相关情况:此项目于1992年正式启动,属于国家级民族文化重点出版项目,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担任主编。其内容涵盖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因其浩繁的篇幅和内容的综合性、丰富性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教育部将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列为国家“八五”重点出版项目,并委托国家民委作为民族文化重点项目。云南省目前已出版了其《白族卷》《佤族卷》《拉祜族卷》《傣族卷》《普米族卷》。王立荣对《纳西族卷》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

云南民族出版社编审郑卫东参与了《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纳西族卷》的编辑全过程。他衷心感谢郭大烈先生的艰辛努力、各部门及相关人士的协同配合。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黄颖琼主持首发式。西南大学文献研究所杨亦花副教授、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冬梅博士也在首发式上踊跃发言。

云南省发改委原一级巡视员和亮光、民族文化宫一级画师赵琦、军旅书法家和积彩、作家杨世光在现场敬献诗、书、画作品,使首发式的气氛达到高潮。尤其是杨世光撰、和积彩书的贺联,说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显武功,张文化,祖程万里;扬吾族,益后人,光泽千秋。”

余嘉华、郭大烈两位先生都是从丽江走出去、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时代学者”。作为贫苦农家的子弟,他们都遇上了新中国的美好生活,时代成全、培育、造就了他们;无论教书育人还是科学研究,他们都知恩图报、竭尽所能地努力奋斗、创造佳绩,尽力提供向前迈进的动力源、尽力为祖国和人民服务。这是他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不断传承、弘扬。

图片由和红灿摄。




编辑:白   浩

校对:钱   磊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版权声明】本页面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页面的任何内容。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版权声明:丽江网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丽江网的上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