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没有买什么东西
却收到了一个快递盒子
打开一看
里面有一包纸巾还有几张礼品卷
让你扫码领东西
幸亏是了解了些诈骗常识
知道这可能是骗局
赶快当垃圾丢了
但你会不会好奇
扫了以后会怎样
……
案例1:扫礼品券
市民杨女士前不久收到一封信件,信件内装有一张礼品券,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杨女士在扫描礼品券上的二维码后便进入了一个群聊,还在该群聊内领取到红包等福利。见到有这等好事,杨女士又在群友的极力推荐下下载安装了名为“COOLMIC”的虚假软件开始了刷单作业,最终被骗21000元。
通过日常的案例,我们发现这样的礼品券还可能是“一封感谢信”“一张刮刮卡”“一份大闸蟹”等等,有的快递还附带筷子、纸巾等小礼品。
案例2:扫蟹卡
居民赵女士在前不久收到一个快递,拆开后里面是张卡片,上面印着一个二维码,下方的提示文字是“节日送好礼,扫一扫即可领取螃蟹”,还贴心备注了卡号和密码。
以为是朋友送的节日惊喜,赵女士便扫码登录了,但迎接赵女士的不是螃蟹而是“客服”,说是让赵女士提供一个收货地址以便他们方便发货。随后,“客服”还将赵女士拉进了一个群聊,说在里面下载指定APP并关注推荐店铺还可以领取红包。看到群内其他人发布的领取成功的截图,赵女士信以为真,便开始“做任务”,但在转账2万元后任务依然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赵女士这才反应过来可能一个骗局,随即前往派出所报案。
以上两个案例中,当事人对陌生快递都缺乏防备心理是被骗的一个重要因素,“礼券”“卡片”的背后其实就是刷单骗局,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丽江警方提醒大家:在收到不明快递时千万不要扫描陌生二维码,如在快递内发现任何带有引导操作信息的小卡片,一律都不要相信。因为一旦开始操作,很有可能血本无归。
盘点一下诈骗形式
第一步:通过互联网黑灰产业链获得潜在受害人的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等。这些个人隐私信息可能在各个网购环节中泄露。
第二步:向潜在受害人快递廉价“礼品”,并附有“答谢优质客户”、入群再领礼品二维码等,获得潜在受害人的好感和信任。
第三步:设计所谓的“安全扫码页面”,打消潜在受害人的顾虑,诱导潜在受害人“扫一扫”。
第四步:冒充官方客服,诱导潜在受害人参与“非法刷单”“抽奖赢礼品”“投资理财”等诈骗活动。
警方提醒
收到不明快递时,要登录官方网站查看物流信息,验证核实包裹内物品是否为本人购买。切勿扫描不明包裹内的二维码卡片,也不要点击陌生链接填写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号等个人信息。
来源/“云南丽江警方”微信公众号
责编/王君霞
二审/和晓华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