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记者节】万玉萍:泥土为墨 青春为笔

2025-11-06 16:21:46 阅读量3422 字数1348




11月6日上午,在FM97.7丽江旅游交通广播的直播间里,电波传递着一位基层记者的心声。永胜县融媒体中心记者万玉萍向听众分享了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的成长与思考。这位30岁的保山籍青年,自云南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后,已在永胜这片土地上深耕6年,用镜头捕捉时代印记,用笔墨记录发展脉动。


万玉萍自2019年9月起任职于永胜县融媒体中心,期间统筹行政、出纳、抖音运营及新闻采编播等工作,累计主持石榴节、美食文化节开幕式等多场大型活动,参与助农直播、媒体问政等直播及宣传片、专题节目录制,多次承担重大会议解说引导任务;曾获丽江市委宣传部理论宣讲大赛三等奖、云南省“好记者讲好故事”丽江赛区二等奖等荣誉,2020-2023年间三次年度考核优秀,两次获评单位“优秀共产党员”。



点击收听


初入职场时,万玉萍也曾面临“校园思维”到“基层实践”的转型难题。方言不通带来的交流障碍、琐碎日常里的新闻挖掘困境、政策话语向通俗表达的转化挑战,都是她必须跨越的关卡。前辈们的“传帮带”让她受益匪浅:第一次出镜时的紧张不安,在前辈耐心指导背景选择、走位设计的过程中逐渐消散;采访提问的生涩感,在前辈的示范与提点中日渐褪去。播音、剪辑、采写、抖音运营等多岗位的历练,也让她摸清了报道从策划到呈现的全流程,为提升专业能力筑牢根基。


万玉萍(左一)在拍摄。(供图)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记者是迷雾中的灯塔。他们用专业的素养、严谨的态度,在众声喧哗中守护真相的底线。每一篇经得起推敲的报道,都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最好诠释。在这个后真相时代,他们用事实构筑起理性的堤坝。


“脚下沾泥,笔下才有温度”,是万玉萍终坚守的职业准则。疫情期间,她身着防护服深入医护一线拍摄,用镜头定格医护人员的坚守与担当;她披星戴月记录永胜群众为上海捐赠沃柑的场景,果农、司机等各方人员不分彼此连夜忙碌,甚至有百姓自发捐出家中果子,这份跨越千里的团结,让她真切感受到新闻的力量。采访 “新农人” 李俊才时,她蹲守在田间地头与实验室里,听他讲述攻克鸡枞培育难题的数年如一日的坚守,捕捉到他看到菌丝长出时如孩童般欢呼的瞬间,她用 “科技感” 呈现农业创新,用 “内心戏” 传递奋斗情怀,让扎根乡土的故事真正打动人心。


中国记者节

万玉萍日常采访工作图景。(供图)


作为年轻的融媒体记者,万玉萍深知 “融” 与 “新” 的要义。在她看来,内容是根本,技术是赋能手段,平衡二者的关键在于 “以内容驱动技术,用技术放大内容”。她和同事积极尝试 “体验式” 报道,带领观众走进新闻现场,让正能量故事收获更广泛的关注与共鸣。面对从 “被引领” 到 “引领” 的角色转变,她始终心怀敬畏,寄语 “00 后” 新秀:要珍视基层走访的 “笨功夫”,保持对新闻的好奇心与批判思维,找准热爱的领域深耕下去。


万玉萍主持活动资料图。(供图)


“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俯下身、沉下心,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如今,万玉萍仍以泥土为墨、青春为笔,计划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领域持续深耕。这位永胜的“挖宝人”与“翻译官”,正以更鲜活的叙事、更贴近的视角,让永胜的青春故事传得更远、更动人。


编辑/和琼

责编/杨四见

终审/张卫国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