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把果的故事
白庚胜(中国作协)
火把果因成熟于火把节而得名,但它在纳西语中叫“色本”,二者并无联系。
火把果又指火把果树。说它是树,还不如说是荆棘类,全身长满长长短短的刺。随着树木的成长,它的大刺变成枝条后又长出小刺,小刺再慢慢变成大刺。火把果树有大有小、有高有矮,矮的一两尺就结果,高的能有三四米并果实不衰。因全身都是似矛如钉的刺,人们很难接触它,只有“敬果洛鸟”能在枝梢间自由弹跳并随心啄食它的果实。火把果如珠似玉,有红有黄,但不仅果里的小籽黑,还又酸又涩,所以,很少有人摘它、吃它。
有一年我们村遭雹灾,几十亩就要开镰的“大理南大”“阿波罗”小麦在半天里就被大如鸡蛋的冰雹打了个稀巴烂,全村男女老少都跑到地边号啕大哭。对此,国家及时给予救济,但每人每天才4两粮食,还不及时,家家都面临半饥饿状态,于是,生产队号召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个周日的上午,我悄悄约上堂弟去“打火把果”。鱼有鱼路、虾有虾路,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我告诉堂弟:“不是听忆苦思甜会上说,旧社会遇上饥荒年就去摘火把果吃吗?”那时,正是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又来到,漫山遍野、如火如荼的火把果一天天变成熟,到处清香袭人,用它充当粮食岂不好?
之所以说“打火把果”,是因为我选定的目标为一片半潮的沙滩。它原为丽迁河湾的冲积地带,连年的水土流失把大量的沙土堆积在那里,经年累月之后便长出许多火把果树并越来越高大、婆娑,果子也越结越多。我们的身高不足以摘到它们,也就只好用棍棒去“打”。

丽江古城一隅。
我让堂弟扛上一根长长的竹竿,我则背一个尖底篮,里面装上一块白色塑料布。竹竿是用来“打”的工具,在纳西族的传说中还称它是蛇的舅舅,能起到克蛇的作用。尖底篮是为了装火把果及出入刺蓬方便。那块塑料布是为了铺于地面让从树上掉下的果子都落入其中,免得一颗颗去捡拾而费力费神。
到了目的地,站在高处一望,这片火把果林汇成了绿色的海洋,那些红的、黄的果实便是被霞光映照的浪花,璀璨、晶莹。而不久前,我还曾带领村里的几个伙伴躲进这片火把果林中逃学,反抗学校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枯燥。但是,那时的火把果还是青灰色的,根本帮不了我们解馋、解饿,害得我们既饥饿又担惊受怕地过了一整天。
现在,我又来了。我刚把一棵树下的杂草乱枝清理干净并平铺上塑料布,只听堂弟大喊一声“蛇”,吓得我屁滚尿流地从树底往外爬。说时迟,那时快,堂弟闪电般把竹竿扫过去,只见一条竹叶青顺着树干往下滑,直溜溜掉在塑料布上卷尾巴。
原来,这条蛇正隐藏在树顶,单等“敬果洛鸟”前来美餐火把果,却被眼疾手快的堂弟奋力一棒要了小命。我心惊胆战,堂弟却手持竹竿一脸英气勃勃,俨然鲁迅笔下的闰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手捏一柄钢叉,他刚刚赶走一只偷吃西瓜的猹。堂弟说:“把这条竹叶青拿回去泡酒,就可以为父亲治风湿病了。”我点头称是,并想起了那位因长期赶马车而患上风湿病的叔叔。我安慰堂弟:“饥饿会过去的,你爸爸的病也会好的。”就像那时经常放映的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瓦西里对妻子的劝慰:“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傍晚,当我们回到村子,母亲早已在村口等待良久。她帮我卸下尖底篮后,不是先夸奖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是搂紧我从上看到下,摸摸脸又翻翻手,再一遍遍问我的脚被扎到没有、身子被刺到没有,仿佛只有我的健康和平安才是她的一切。

丽江古城大石桥。
晚饭时,我一边在灶前添柴、弄得灶火熊熊,一边问母亲:“为什么人们又把火把果叫将军果?”母亲说:“这是汉族人的说法。说的是当年诸葛孔明率领军队西过金沙江到依古堆一带,走了很久很久、打了很多很多仗后,火把节前后,将士们又累又饿,还水土不服,导致军心不稳。诸葛孔明见玉龙山下漫山遍野的火把果压满枝头,就命令全军以它充饥、生津、调胃。结果,将士们死里逃生恢复了健康,完成了平定任务。从那以后,人们也就叫它将军粮,将军就是诸葛孔明。”我对母亲说,自己还是喜欢听纳西族的说法:天上的恶神见地上的人们生活美满、超过天界,就派一个大将军下凡烧毁大地。但这个将军心地善良,下凡后,他在火把节的白天催熟火把果,让它们一片火红,晚上又让人们点起火把,弄得到处亮堂堂,以此蒙蔽恶神、保住美好人间。大将军回天上后,禀告任务都已执行并要求明察。恶神在火把节观察了一整天,果然见大地上昼夜都是火光、灰烬,就误以为人类已经被烧完而得意忘形。从此,人们便在每年火把节用火把果与火把蒙骗恶神,庆祝自己的胜利。母亲听后大笑着说:“这两个故事各有各的好,但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困难面前不要灰心,而要有勇有谋地夺取胜利。”
那顿晚饭,母亲把火把果泡水洗净后加入玉米面中打“锅边粑粑”,外加一碗没有多少油星的酸菜汤。开始几口,因是尝新,我还觉得可口,但越吃越觉得那又黑又大的果籽难以下咽,不久后还直打嗝。全家人的肚子也都胀鼓鼓的,第二天早晨更是难解大便。
从此,除非火把节晚上在又长又高的火把上插几串作装饰,我再也没有让火把果进过口,只有那苦中作乐的生活令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图片由周侃摄。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