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故事·非遗新声】火塘边的颂歌——和凛毅的“笃”与守

2025-05-03 15:29:01 阅读量2155 字数824



在玉龙雪山脚下的长水下村,和凛毅的童年记忆总伴着温暖的火塘和父亲手中的竹笛声。每当夜幕降临,红彤彤的火苗映着父亲专注的侧脸,美妙的旋律便流淌进孩童的梦境。46年过去,当年那个听着白沙细乐入眠的孩童,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沙细乐”代表性传承人。和凛毅说,自己是被火塘边的笛声“焐热”的传承者。


和凛毅在雪山下演奏。(刘小艺 摄)


点击收听

学艺之路从《笃》开始。这首被称为“细乐之母”的序曲,藏着纳西族先民对音乐的极致追求。和凛毅的手指在竹笛孔洞间翻飞,演示着独特的民间指法。没有乐谱的传承方式,让每个音符都需经年累月的揣摩。少年在火塘边苦练数年,终于让《笃》的旋律穿透玉龙雪山脚下的晨雾。


白沙细乐演奏。(受访者供图)


这支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古乐,藏着纳西族特有的音乐密码。八篇乐章结构如展开的山水长卷,笛声统领全局,芦管缠绵悱恻,龙头胡琴诉说沧桑。


白沙细乐传习中心部分乐器。(丽江融媒记者 和琼 摄)


面对时代浪潮,和凛毅选择“两条腿走路”:既要原汁原味守住传统文化基因,又要让古乐焕发新生。他与现代乐队合作的实验性演出,让“00后”们在电子音效中听见了雪山回响。


白沙细乐传习中心一角。(丽江融媒记者 和琼 摄)


在玉龙县黄山街道办事处长水社区,文旅融合的蓝图正在铺展。在丽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非遗传承从个体坚守变成集体奔涌。青石板路串起的纳西村落里,游客不仅能“触摸”百年古乐,还能体验“社区+公司+文化”的创新模式。


和凛毅的代表性传承人证书。(丽江融媒记者 和琼 摄)

凛毅在雪山下远眺。(刘小艺 摄)


日影西斜,白沙细乐传习中心里又飘起音乐的旋律和游人的赞叹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46年前那个在音乐中入眠的孩子,如今已成为守护白沙细乐的摆渡人。笛声起处,《笃》的旋律绕梁而上,恍惚间,火塘边的童年在乐声中苏醒,绽放出新的生机。



编辑/和 琼

责编/杨四见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