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应有的状态,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文明在哪里》的歌词中所说:“文明就在你我的生活里,言行知礼、草木珍惜、老幼尊爱、和睦邻里、勤奋工作、热爱学习、懂得感恩、守德明理。人人都来讲文明,这个世界将变得更美丽。”丽江融媒小记者团一同走进丽江滇西北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与环卫工作者一同寻找文明的足迹。
丽江融媒小记者团参观丽江滇西北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杨四见 摄)
在孩子眼中,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孩子会将物质文明理解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实物和设施,比如玩具、食物、衣物、住房等。这些实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还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能力。而与此同时,便利的生活产生的废弃物,也成为了环境保护中面临的一大挑战。
丽江融媒小记者团俯瞰丽江滇西北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杨四见 摄)
俯瞰园区的填埋区,当孩子们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是“臭”。在经过对周围的观察和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孩子们的第二反应是“减少垃圾的产生”。只有每个人都能减少垃圾的产生,环卫工作才能减轻,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变得越来越美。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一堂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大课火热开展,一株株“绿色树苗”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通过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教育青少年从小事做起,养成绿色、环保、低碳、适度、健康的行为习惯和消费方式。
丽江融媒小记者团参观丽江滇西北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渗滤液处理站。(杨四见 摄)
在渗滤液处理站,工作人员通过展示不同废水,通过望、闻、问。进行“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深刻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丽江滇西北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渗滤液处理站工作人员,给丽江融媒小记者团讲解各类污水处理。(杨四见 摄)
社会文明体现在人们遵守社会公德,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同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如交通规则、公共秩序、文明用餐等,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丽江滇西北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餐厨废弃物处置中心工作人员,给丽江融媒小记者团讲解厨余垃圾的处理。(杨四见 摄)
当孩子们面对成堆的厨余垃圾,不禁感慨每天到底有多少剩菜剩饭?也为自己平日里随意剩饭、不好吃就不吃的行为反思。同学们都说节约粮食不仅仅是口号,更重要的是行动!希望更多的人树立节约观、珍惜盘中餐,加入到光盘行动的队伍中,让每一颗粮食都能发光。
丽江融媒小记者团参观餐厨废弃物处置中心。(杨四见 摄)
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闪耀着不平凡的奋斗。木江胡和杨丽友就像丽江最常见,却也最挺拔坚定的青松,他们始终坚守在垃圾填埋场这一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劳动赞歌。工作岗位在变,工作地点在变,但不变的是他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无数人默默无闻地奋斗,汇聚成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
云南省劳动模范木江胡、丽江市劳动模范杨丽友,给丽江融媒小记者团的同学们分享故事。(杨四见 摄)
行走的文明思政课的老师们,让孩子们懂得了什么是默默奉献,什么是节约粮食、什么保护环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追求。孩子们说文明要从随手关上水龙头开始,文明要从不浪费一粒粮食开始,文明要从老幼尊爱、和睦邻里、勤奋工作、热爱学习、懂得感恩、守德明理开始,文明请从现在开始……
丽江融媒小记者团参观丽江滇西北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杨四见 摄)
编辑:杨四见
责编:李 婧
终审:李 霞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