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丽江】一个开创性的大工程

2024-11-10 20:38:53 阅读量4178 字数2788

一个开创性的大工程


和钟华(昆明市)


收到丽江师院杨林军教授主编的《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丛刊·纳西族卷》(10卷),我喜不自胜。还未打开,就看到其装帧精美,封面设计简朴大方、堪称一流,打开一看,洋洋大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套丛刊的课题组成员们的艰辛和付出,特别是主编杨林军教授不知花了多少精力和心血,足见他们的智慧和功底,足见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心,特致深深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

限于水平、年龄和视力,未能一一拜读,我仅对所阅读过的“序”和部分章节从文学的角度做些简单的评论。

首先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杨林军教授所写的《分卷前言》(即序言),纳西族从汉代开始接受汉文化,直至明代木氏土司鼎盛时期对汉文化的推崇、独享,到清初“改土归流”以后汉文化的普及,作了精炼的陈述。尔后,对相应而出的汉语诗文、辞赋作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介,让读者有个清晰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品读打下基础。尽管作者谦称其丛刊“重在整理与刊布”,实则价值连城。它不仅为纳西族文学研究,而且对纳西族文化乃至政治、经济、生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的研究都有着基础性和原创性的价值。正如该丛刊总主编徐希平教授所指出的:“对于民族文学史料学学科建设和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尤其有特殊的意义。这对增进世人认识了解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文学成就,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探索民族文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中华民族团结与现代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其次,本套丛刊的出版,笔者认为有以下3方面的意义。

一是填补了纳西族古代汉语诗文集缺乏系统、全面整理、刊布的空白,为以后的研究与阅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便利的条件。

纳西族的汉语诗文创作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多彩、作家作品汇成集子者颇多,然多以单独之集子出现,即使有的编为集子,亦是选编,至今未有古代同一作家之作品集成一册者。本丛刊填补了这一空白,按年代编排,凡作品多者,每一作家之作品集中列为一册或几册,不足一册者合编为一册,阅读起来很便捷。如,明代木氏土司作家群中成就突出的“木氏六公”之一、诗作众多的木公之诗集有6部:《雪山始音》《隐园春兴》《庚子稿》《万松吟卷》《玉湖游录》《仙楼琼华》,加上杨慎为其编选的《雪山诗选》(3卷),共7部、1400多首诗歌集中刊印为一册,即本丛刊第一册。每册之前写有《叙录》,对作者生平、作品特色、名士评价、出版状况、刻板风格、收集过程等作了详细介绍和评价。又如,“木氏六公”之一的另一位成就卓著的木增是“纳西族文人中第一个创作词曲和辞赋的作家”,然现存集子残缺不少。丛刊编辑精心收集、编排、校正,全部刊印为一册,即本丛刊第二册。

清末民初诗人和柏香(和让)是一位高产诗人,流传的作品多,他本人亲手抄写《柏香诗钞》7卷本,录诗1600余首。其内容正如他自己所述,记录了“所历之迹、所遇之时、所处之境”。丛刊编者评价其艺术特色为“押韵工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其表现形式“有五古、五绝、五律、七古、七绝、七律等”,具体内容有韵物、叙事、怀人、乡愁、写景、评诗、时论、闲逸、酬唱、怀古等,共收录1581首,刊印成两册(全集第三、第四册)。一些流传下来的作者作品不够一册,丛刊便采取合编的方式,将数人作品合编为一册,本丛刊第六册至第十册即如此。如,第六册为《杨昌文集》《妙明诗存》《爱莲堂诗稿》《杨菊生诗钞》合编而成;第七册为《味秋轩诗钞》《江渔诗钞》《和庚吉诗文集》《翠柏楼得愚吟草》的合集等。

总之,尽可能收齐收全、少留遗憾的态度,足见丛刊编者的初心。

玉湖风光。


二是为纳西族文学发展史提供了确凿而丰富的资料。

本丛刊用史料说清了纳西族作家用汉文写作的起始年代。32年前,我们在编写现行的那本《纳西族文学史》时,对纳西族作家用汉文创作作品的起始年代推测应早于明代:“唐、宋以来,纳西族逐渐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元时,不少中原墨客来到丽江,为汉文化在纳西族地区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按理,纳西族作家的汉文作品当在宋、元时就可能出现了,它应是明代作家兴盛的传统基础,但作品未能流传下来。”(第五章,第497页)故,只能认定纳西族作家以汉文写作的诗文始于明代木氏土司的兴盛时期:“(元、明)这一时期,纳西族社会的开放性集中体现于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大量引进和吸收汉文化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用汉文写作的作家,从而在纳西族文学史上出现了作家文学。开始,只有木氏土司及其子弟拥有学习汉文化、掌握汉文学的机会。因此,先有‘木氏六公’兴于前,‘改土归流’后,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便有一批批来自中下层的‘旁姓作家’接踵于后。随着清代开科取士和丽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读书求学之风日盛,作家文学进入繁荣时期。”(绪论,第8页)。本丛书前言所提先民所作《白狼王歌》献于东汉明帝之史实,说明早在东汉时期,纳西族就已经吸纳汉文,并拥有了汉文写作的纳西族古歌。对《白狼王歌》的族属问题,学界不乏争议,然系氐羌族群之作,颇系共识(当然,亦有百越之说)。方国瑜先生用细致的语言对比,说明此乃纳西族先民之作。此次,丛刊又一次作了强调。由此可以推算,纳西族吸纳汉文应早在东汉时期。

三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肯下功夫,必定会有丰盛的收获。

丛刊的编辑成功,展示着课题组亦即编辑组成员们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之敬业精神。初心不改、不畏艰难、坚持到底,就会实现所认定的目标。这是丛刊课题组成员给我的启示。

让我们看看课题组成员们收集资料的过程,“为找到诗集的底本和校勘本,先后到古城区图书馆、丽江市博物院、云南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等主要藏书地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尽可能收罗到目前已知的诗文集,到省内外图书馆、档案馆等主要藏书机构去收集相关集子的底本、校勘本”。不遗余力、不计路途,遍寻可以、可能的馆藏机构,尽可能收集到所寻诗集的底本和校勘本。

不断寻找线索、克服困难、跟踪探寻。对无现成或残缺的刊本,只要有点线索,即跟踪追寻,不放过一点点踪迹。课题组举出2例:一、仅仅根据余嘉华先生在《木氏土司与丽江》一书中提到“李一氓先生1964年收得《芝山云薖集选》,后附《啸月函诗选》”一句,即经过“不厌其烦跟踪,不断线地寻访,最终找到《啸月函诗选》16页残片,补录25首,整部诗集收诗达到176首”;二、找寻清代丽江著名画家、诗人王锡桐遗著的过程。“据说他的遗著曾刻印出版,在云南玉溪市华宁县图书馆出现过。课题组又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该书,甚至找到华宁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咨询,都不知道有此书收藏。最终通过图书馆系统,我们见到了该书的影印件”。

总之,收集、整理纳西族古代汉语诗文集丛刊课题组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是从事学术研究必须坚持和弘扬的。


图片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钱   磊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