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龙县白沙古镇新善村,和锡鹏一家以世代接力的方式守护着东巴文化。从象形文字到勒巴舞,从线下体验到线上传播,一家人推动东巴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活力。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走向新善村深处一座静谧院落,推开朱红木门,仿佛穿越时空,现在这里是颇受游客欢迎的东巴文化体验场所,每年有无数游客在此触摸纳西族千年文化脉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纳西族东巴文书写艺术和民俗“二月八”三多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锡鹏从父辈手中接受,再传承、延续到儿子儿媳这一代,一家人一起努力,东巴文化中的象形文字、宗教仪式、传统技艺等丰富内涵展现到游客面前。
和锡鹏为游客讲解东巴象形文字相关知识。(丽江融媒记者 侯玮 摄)
“纳西东巴文字的‘ro’就是男,‘mi’就是女。”伴随着讲解,游客们走进东巴文化的世界。在和锡鹏家中,一场场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从文字、仪式到技艺,全方位感受东巴文化的鲜活律动,仿佛穿透时光年轮,走进纳西族世代栖息的精神家园。
“我们的文字代表着民族的语言特点,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和锡鹏深感肩负着责任与使命,“要把民族的特征、风土人情、文字延续下去,让更多人了解纳西东巴文化。”
和锡鹏家中陈列的东巴字画。(丽江融媒记者 侯玮 摄)
北京游客陈景依对此深有感触:“这里很有当地特色,和其他民族文化区别很大。纳西族有自己的文字,很难得,值得来体验这种原始风味的文化。这种文旅融合的模式特别好,不光有视觉享受,更有心灵的熏陶。”
除了学习东巴象形文字、聆听纳西族历史故事,游客还能在院落中近距离感受纳西歌舞的灵动与炽热。紧凑的鼓点仿佛震落时光尘埃,跳跃的舞步生动呈现纳西族的欢腾与虔诚。据纳西古乐白沙细乐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春娟介绍,“勒巴舞主要模仿动物动作形态和纳西族生产生活场景,舞步欢快活泼,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
和锡鹏还在家中开办东巴文化假期传承班,免费给中小学生授课。孩子们在这里学东巴象形文字、听故事、制作东巴纸,既传承文化,又开阔视野。传承班学员宋向时说:“这个暑假,我从浙江绍兴来丽江学习东巴文化,觉得非常有趣,东巴象形文字像画一样,我很喜欢。”
和锡鹏为东巴文化假期传承班的学生讲解东巴象形文字相关知识。(丽江融媒记者 侯玮 摄)
据和锡鹏介绍,传承班已举办5期,每期少则十三四人,多的时候有二十七八人。要保留民族文化和语言,就得从娃娃抓起。
多年来,和锡鹏始终将文化保护传承放在首位。他整理修复东巴经,详细记录家族传承的东巴仪式流程,形成系统文字资料,为东巴文化的延续筑牢根基。如今,儿子东竹接过接力棒,在非遗体验区向游客演示东巴造纸技艺。 “东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应只靠老一辈。”东竹作为第35代传人,明白自己的使命,“我和家人一起从事传承传播工作,要为游客讲好东巴文化精髓,带他们体验其魅力。”
游客在和锡鹏家中体验制作东巴纸。(丽江融媒记者 侯玮 摄)
随着互联网发展,和锡鹏的儿媳曾群芳为家里的文化传承打开“新窗”。她通过线上平台分享东巴文化知识和传承故事,让院落的文化微光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这里能提供一站式东巴文化体验,丰富了游客的丽江之旅,我们也收获了很多好评。今年接待游客已超2万人次。”曾群芳说。
游客在和锡鹏家中体验东巴拓印。(丽江融媒记者 侯玮 摄)
和锡鹏以沉浸式体验让游客触摸文化肌理,儿子东竹守正创新演示传统技艺,儿媳曾群芳借互联网平台加大传播力度,和锡鹏一家代代接力探索,让东巴文化从古籍中走出,融入文旅体验场景。游客在学字、观舞、造纸中感知文化魅力,一条“保护+展示+体验+传播”的良性传承新路已然开辟,让千年文脉在烟火气中生生不息。
和锡鹏满怀期待地说:“现在想学习了解东巴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我准备打造真正的民族文化体验馆和研学基地,让更多人关注、学习、了解东巴文化。”
记者/侯 玮
责编/和真羽
二审/和众学
终审/张卫国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