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怀旧!丽江茶马古道皮具博物馆解锁文化体验新方式

2025-11-07 10:36:31 阅读量2287 字数1727


在丽江古城大研花巷的 “丽江之眼” 观景台下,藏着一座承载茶马古道记忆的宝藏场馆 —— 丽江茶马古道皮具博物馆。作为中国唯一的茶马古道皮具专题博物馆,它既是古城新晋文化打卡地,更是凝结千年古道文明与民族精神的文化地标。

丽江茶马古道皮具博物馆。 (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3600平方米12个展馆!一馆藏尽茶马风云

这座占地面3600平方米的博物馆,划分了12个主题展馆,从茶马古道起源、五花马传奇,到驼峰航线、马帮抗战,再到东巴文化、木氏土司与汉藏交流,每一个展馆都藏着一段鲜活的历史。馆内展出以老皮具为主的文物1000余件,小到赶马人的皮烟袋、火镰,大到马帮渡江的革囊、武士的皮盔甲,琳琅满目,堪称皮具文化殿堂。

丽江茶马古道博物馆藏品——渡江用的革囊。 (  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渡江用的皮筏。( 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在这里,可窥见世界最早“包装业”的雏形——茶马古道上的盐、茶、粮、药、黄金等货物,均依赖皮具封装运输;能领悟“一双靴子一条命”的生存智慧——束河皮匠打造的皮靴,让赶马人在冰天雪地跋涉半月不渗水,成为古道“保命神器”;更能见识马帮的“全皮武装”,从马笼头、马鞍到马料包,全套皮革用具彰显精湛工艺。

20 年坚守!从放马娃到文化守护者的收藏故事

博物馆的诞生,源于创始人陈国正20余年的执着坚守。出生于宁蒗县的他,外公是茶马古道马锅头,爷爷曾率马队抗击土匪,6岁起与马为伴的童年,让他对古道与皮具有着深厚情感。2001年成为导游后,频繁向游客讲述茶马文化的他,萌生了创办博物馆的念头,自此踏上藏品征集之路。

马帮用过的各式马鞍。( 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馆长陈国(画右)为记者介绍博物馆藏品。(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20多年来,他足迹遍布各地乃至海外,搜罗无数珍贵文物:苏维埃银行装印币桐油的油壶、“马背上的银行”皮箱,串联起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故事;顾彼得亲笔签名的《被遗忘的王国》孤本,这本再版13次的著作,唯一签名版便藏于此地。每一件藏品都镌刻着岁月痕迹,诉说着茶马古道的商贸传奇与民族担当。

烽火实物为证!茶马古道是抗战 “生命线”

在博物馆的马帮抗战馆里,一件日军海军皮质号角格外醒目。这只皮革号角是日军船只航行让渡信号工具,“昭和17年”(1942年)的徽记,标注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锁我国海岸线、占领缅甸切断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的关键历史节点。馆内还展出1923年日军陆军皮质电话、满洲航空公司皮具遗存,这些实物都是日军侵华的铁证。

日军陆军皮质电话。(供图)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军海军皮质号角。(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彼时,东北沦陷、沿海被封,国际军事援助物资囤积在中印边界的阿萨姆邦,丽江成为战略要地,茶马古道则扛起了 “民族输血线” 的重任。滇缅公路中断后,所有抗战物资都需通过驼峰航线空运至云南,再由马帮借助茶马古道的山间线路转运至内陆战场。满载军火、药品的皮具行囊,在赶马人的吆喝声中翻越崇山峻岭,为抗战前线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力量。这些看似朴素的皮革制品,支撑着马帮开辟出生命通道,让茶马古道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精神象征。

不止于怀旧!古城新业态里的文化新生

除了厚重的历史藏品,博物馆还藏着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创惊喜。陈国正以五花石为原料,打造出马、青蛙、虎等动物造型的文创产品,既融入了纳西族传统信仰与东巴文化,又呼应了丽江 “花马国” 的美誉。

博物馆内文创产品“五花马”。   (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这座博物馆更是丽江古城业态升级的生动体现。它突破传统观光模式,将文物收藏、历史科普、文化体验融为一体,让茶马古道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受的实物与故事。在这里,人们能深刻理解茶马古道不仅是古代商贸通道,还是抗战时期的“生命线”与民族精神象征。

古城新打卡!赴一场跨越千年的古道之约

丽江茶马古道皮具博物馆展厅。(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现代文创巧思与古老皮艺匠心的碰撞,让这座博物馆成为丽江古城必访新地标。走进丽江古城,不妨踏入茶马古道皮具博物馆,在1000余件文物中触摸历史温度,在20年收藏故事里感受坚守的力量。


记者/邱丽亚 李扬

责编/钱吉梅

二审/李   桥

终审/郭俊燕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