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江师范学院被誉为“滇西北教师的摇篮”。自1906年建校起,百余年来坚守师范教育本色,服务滇西北基础教育发展,源源不断地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着新鲜血液,成为了点亮莘莘学子求知之路的灯塔。丽江师范学院。(丽江融媒记者 木红豆 摄)
丽江师范学院紧扣时代脉搏,秉持“德高业实 丽泽三江”的校训,将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培养作为办学核心主线,全方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深嵌入教育教学的日常。丽江师范学院立足地方,胸怀大局,定位明晰——“扎根丽江、立足滇西北、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融入一带一路”,矢志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彰显师范教育的独特“师范性”,主动拥抱“地方性”这一本质属性,向“高水平”办学目标奋力攀登。丽江师范学院对标基础教育改革浪潮,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精心雕琢每一个教学环节。以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推动本科、专科师范类专业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元素,激活课堂生命力;借助项目驱动引擎,催生多项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项目落地开花,斩获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用实力诠释对教育教学品质的追求,只为锻造出契合时代需求、品德与技能并重、视野开阔且心怀大爱的基础教育应用型人才。“学校实施‘教学立校’战略,一直秉持着‘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发挥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培养‘爱教育、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学校着力培养‘三能八会’的学前教育师资及义务教育各主要学科教师,例如思政课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生物教师、化学教师、音乐教师、体育教师、美术教师等。”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丽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毕天云介绍。“强教必先强师”,丽江师范学院深谙此道,全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扩大教师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加强思政建设、涵养高尚师德、提升能力素养、提高学历层次、改善待遇保障等措施,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四有”好老师队伍。丽江师范学院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丽江融媒记者 木红豆 摄)学校有多位教师荣获云岭学者、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省级人才称号,还有不少教师获得市级人才称号,另有众多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师德标兵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学校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也非常丰硕。近年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不断增加,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学术著作出版成绩斐然,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技能竞赛奖项频出,专利授权与咨询报告成果可观,为学生成长筑牢根基。学校老师参观学院图书馆并进行交流。(丽江融媒记者木红豆 摄)丽江师范学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基因,抓实抓细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师德教育工作。“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是1990届的学子。学院把学习杰出校友张桂梅先进事迹作为传承百年师范教育基因、提升师德修养的重要抓手。通过创作以张桂梅为主题的舞蹈, 以艺术之美诠释楷模精神;举办专题讲座剖析张桂梅的教育理念精髓,在课堂融入师德故事激荡学生心灵;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循着张桂梅足迹,传递奉献火种……多维度、沉浸式体验让师范生在楷模精神滋养下,升华师德情怀,铸牢投身教育事业初心。学校创作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桂梅赞》,并赴北京、昆明、大理等地巡演。(丽江融媒记者 木红豆 摄)在强化师德培养的同时,学院大刀阔斧改革专业布局,削减专科专业、精控招生专业规模,聚焦师范核心,本科专业建设乘势而上,2024年5个本科专业招生,其中4个师范类专业强势启航,传统专业优化调整、新兴专业精准布局,紧密贴合基础教育新业态。与此同时,学院深挖潜能,特色专业瞄准地方文化、民族教育专长方向,如民族艺术传承、地方民俗研究等融入师范课程,新开专业紧扣时代教育缺口,填补丽江学前融合教育、科技教育师资空白,为基础教育多元人才需求精准“造血”。学校根据地方文化,开设有纳西古乐工作室。(丽江融媒记者 木红豆 摄)
知行合一,实践先行。丽江师范学院筑牢实践教学根基,师范技能考核贯穿全程,从模拟课堂到教学实战,层层锤炼;见习实习常态化推进,近三年,近3000名师范生奔赴丽江四县一区8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集中实习,缓解基础教育师资不足,积累实战经验;同时选派100余名学生奔赴怒江州兰坪县,为偏远地区教育注入活力,以青春担当拓展教育公平版图,助力学生从掌握理论稳健迈向教学实操。此外,丽江师范学院与永胜县人民政府携手,五年七批150余名学生扎根光华乡,校地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实习基地、师资互派、教研联动,打造乡村教育振兴样板;多所附属学校星罗棋布,非直属附属幼儿园、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附属高中协同运转,形成基础教育实践闭环,成为丽江师范学院教育理念输出、教学成果检验的前沿阵地,更为丽江基础教育品质提升持续赋能。丽江师范学院的学生在学习纳西古乐。(丽江融媒记者 木红豆 摄)除了学生外,为了服务丽江基础教育,学院还累计安排了60多位教师在丽江市各幼儿园、小学、中学常态化开展支教工作。同时,服务丽江周边地区,“浸润行动赋能怒江州兰坪县中小学体育美育”已开展三期,目前已派出6名教师。丽江师范学院教师和爱芳目前正在玉龙县白沙完小开展支教工作。她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支教是服务地方教育的直接方式,对她个人而言,支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锻炼和提升自我机会,她亦是支教活动的受益者。丽江师范学院教师和爱芳与玉龙县白沙完小学生们的合影。(丽江融媒记者 木红豆 摄)回溯历史,丽江师范学院成就斐然,4万余名中小幼教师从这里奔赴基层,扎根乡土教育,成为滇西北基础教育中坚力量,撑起丽江教育大半边天。据统计,目前,在滇西北基础教育在职教师中,毕业于丽师的教师占15%以上,在丽江市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长中,毕业于丽师的校(园)长占35%左右。近几年来,学校以培养“双证双能型人才”为目标,每年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高校继续深造,年终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源源不断地为教育领域及社会各界输送着高质量人才,而众多毕业生的个人成长经历,更是丽江师范学院育人成果的生动写照。丽江师范学院毕业生杨兴媛正在古城区大研中心小学任职,教授学生们音乐知识。(丽江融媒记者 木红豆 摄)杨兴媛便是这众多优秀毕业生中的典型代表。2008年毕业于丽江师范学院的她,毅然选择投身教育事业,现任职于古城区大研中心小学,担任学校的音乐教师并兼任教务处主任。她告诉记者,丽江师范学院对她而言,不仅是知识的摇篮,更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她在学校不仅学习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领悟到如何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当时,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实践机会,让我不仅掌握了音乐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丽江师范学院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她说。学校党委书记毕天云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坚持“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扩大师范类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以专业综合评价和专业认证为抓手,建设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优秀师范生留丽工作比例;建设完整的丽江师范学院附属学校体系,打造丽师基础教育品牌;深入调查研究丽江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推进丽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丽师力量。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