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镇河西社区大湾村,黑褐色的苦荞片摇身变为供不应求的“金勃勃”。当地凭借独特苦荞资源与百年手工工艺,将药食同源的苦荞麦转化为特色产品,为村民铺就增收致富路。
大湾村种植苦荞历史悠久,高海拔气候与优质土壤赋予苦荞麦卓越品质。村民刘忠勇和奎爱华夫妇是制作苦荞片的行家。每逢晴天,他们便按古法操作,将苦荞麦碾粉、调糊、熬煮、定型、切片、晾晒,制成薄如蝉翼的胚片,再温油炸成金黄酥脆的“金片”。
"这个就是我们用苦荞面熬出来的了,大概要半个小时左右,要用小火慢慢地熬,并且还要不断地搅动,防止它糊了,所以说要特别细心。"村民奎爱华说。
从灰白糊状到黄褐色荞凉粉,需半小时文火慢熬;定型后的凉粉以特制工具切成2.5毫米见方的薄片,经竹席自然晾晒脱水,方能锁住麦香与微苦回甘的本味。
“这个荞片还是有点难晒的,要好好的掌握这个方法,它有一点软,你要轻轻地晒下去,如果天气好,晒5、6个小时,晒出来的又滑又亮,就好看了,如果天气不好,颜色就没这样好看,所以说晒这个荞片还是要看天气的。”村民奎爱华说。
制作苦荞片容不得半点差错,水面比例、火候、天气稍有偏差,口感和色泽就会受影响。冬春是制作旺季,纯手工苦荞片香脆化渣、便于保存,从农家餐桌走向市场,成游客喜爱的零食和特色伴手礼。
“历史有好长时间了,可能有上百年,从古到今,那个时候传下来到现在,家家户户都会做这个。”河西社区12组组长刘富贵说。
“一斤苦荞晒干加工成面,又晒成这种成品,就在四两左右。我们这个是纯手工制作,用机器是做不了的,是大湾的一个特产,因为这个纯手工做的,量相当少。”村民刘忠勇说。
目前大湾村已有5、6户实现商品化生产,年产约2吨。订单式销售让苦荞片供不应求,批发价35元/斤,零售价40元/斤。苦荞片,这份老手艺串联起传统与现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来源:通海融媒中心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