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玉龙县九河乡龙应村为例
平 女(古城区)
范义田先生在《明家源流》中说:“明家者,汉与氐混合种也。其族包含两系:其一属巴氐,号曰僰,曰施,曰嶲;其一系属秦陇之白氐,号日月,曰明,曰白。而两系又南北交流,多有混合。”他又在《白语白文及白国传说历史》中说:“明家语者,古代汉语与土著语之结合也。”“明家”是白族的古称。古汉语按历史分远古、上古、中古、近古4个时段,远古指殷商时期,上古指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元、明、清时期。玉龙县九河乡龙应村的白族自秦陇白氐来到云南姚州,再经姚州抵现居住地,其语言较少受中古、近古汉语的浸染,至今仍保留大量的远古、上古汉语。一、日常用语
笔者经多年研究发现,龙应村白族语的称谓语、服饰名、劳动工具名、动词、形容词、节庆名、习俗语等,都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1.山川、植物名词。“山”叫“屾”,“箐”叫“岣”,“峡谷”叫“嵕”,“悬崖”叫“岩匒”,“陡坡”叫“丿坡”。“石”叫“砟”,“田”叫“畿”,“水”叫“浒”,“湖”叫“浜”,“水库”叫“漰”,“江河”叫“共工”,“海”叫“皋”,“路”叫“途”,“桥”叫“箍”。“树”叫“梓”,“草”叫“屮”,“干草”叫“茻”,“稻谷”叫“粟”,“玉米”叫“夷麦”,“荞麦”叫“苦谷”,“黄瓜”叫“匏”。2.动物名称。“老虎”叫“猡”,“兔”叫“拖拉”,“蛇”叫“蝰”,“猴”叫“猴狲”,“狗”叫“犷”,“猪”叫“歹”,“熊”叫“獍”,“鸭”叫“鹌”,“雀”叫“鸼”,“雉鸟”叫“鹖翟”。
3.劳动和劳动工具。“砍”叫“斫”,“斧头”叫“卜斥”,“刀”叫“乂砃”,“砍刀”叫“乂砃母”。“挖”叫“剢”,“锄头”叫“钃扇”,“挖地”叫“剢畿”。“割”叫“弑”,“镰刀”叫“乂片”,“割草”叫“弑屮”。“犁田”叫“斫畿”,“铧犁”叫“耤戈”。“移栽”叫“扢”,“栽棒”叫“扢针”,“栽秧”叫“封扢”。“薅除”叫“搰”,“薅秧”叫“搰植”,“薅谷子”叫“搰谷”。“背”叫“务”,“背柴”叫“务薪”。4.厨具和厨务。“灶”叫“灶口”,“锅”叫“爨”,“罗锅”叫“盟榼”,“甑子”叫“椀榼”,“锅铲”叫“铲子”。坛叫“礽”,“罐”叫“君”,统称“君子礽妞”。“大碗”叫“夿”,“小碗”叫“丐”,统称“丐子夿妞”。“筷子”叫“箸双”,“漏勺”叫“溢勺”,“菜刀”叫“创菜乂砃”,“砧板”叫“擀板”,“勺”叫“面召”,“瓢”叫“瓢”。“捡”叫“摭”,“切”叫“创”,“炒”叫“殂”。5.形容词。“大”叫“菿”,“小”叫“细”,“多”叫“几”,“少”叫“许”。“长”叫“繌”,“短”叫“次”,“高”叫“岗”,“矮”叫“卑”。“鲜艳”叫“彡”,“暗淡”叫“黯”。“好”叫“秀(琼)”,“坏”叫“害(宄)”。“直”叫“端”,“歪”叫“乙”,“滑”叫“沝”等。6.动词。“打”叫“单”,“杀”叫“假”,“拍”叫“摽”。“吃”叫“咽”,“咬”叫“唵”。“看”叫“睅”,“去”叫“遃”,“来”叫“遌”,“回”叫“迓”。“拴”叫“缚”,捆叫“册”,拉叫“兼”,牵叫“揩”等。白族曲子有固定的词牌名,如《缅你笃》《花石花》等,仔细推敲这些词牌和起兴词语,亦是古汉语。“缅你笃”是“想念你”,“缅”为“缅思、缅想”,“笃”为“感情诚笃”。“花石花”是“石头开花”,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乂实乂”是“实在尖”,“乂”的本义为“尖”,引申为“快、突出”等。“兼心索”是“牵拉心的绳索”,以此形容相好者形影不离。“心悠悠”形容心绪不安,“永永噫”即“柔顺啊”。“白咪望”即“白月亮”,“咪望”为“月亮”。“照暣哥”即“照射出光亮的哥哥”,与“白咪望子白姐姐”对应,即“像太阳一样照亮人心的哥哥”。此外,“恅哩恅”“媾哩媾”等皆为古汉语。
九河乡风光。
谚语和警句简洁、富有哲理,凝结着白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心角颠呐冇勘算,初跪趯则初睕盹”意为“心头没有规划,一坐下就瞌睡”,用来讥讽无所事事不动脑筋者。“花开昄则花呐采,花谢了则哪人要”意为“花开时节花不采,花开谢了哪个要”。“昄”是“日光反射”,引申后指时辰。“人家颠么花哩开,卬(你)颠么则屮哩谢”意为“人家前面花盛开,我(你)前面花也谢”。“钱呀冇哩遃做集,米呀冇哩洿汉氜”意为“没有钱也去赶街,没有米也来蒸饭”,有时指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有时自嘲因缺乏条件不得已为之。“犴狸暇哩彼咽胲,牛孢斫畿咽干茻”意为“猫儿休闲它吃肉,公牛犁田吃稻草”,用两种动物的不同命运讽刺社会的不公平。还有“颠夕勘得百,迗昖开颠摸壁”“汉呀平哩畿呀平,阿晐雾渥阿晐晴”等。
无论日常生活或重大庆典中,白族人民爱用“逗四句”这种幽默风趣的语言增添欢乐气氛,故有“逗四句,图哂合”之说。“逗”为“招惹、逗引、逗趣”之意,“四句”即“四字句”,“图”为“谋求”,“哂合”为“笑声”。祭天、祭祖、起房盖屋、结婚生子等,龙应村人都用“逗四句”来表达祈愿颂赞、庆贺祝福之情怀,制造欢乐气氛。如,建房上梁时大师傅的“逗四句”能使观众一片欢腾,婚礼中的“逗四句”既表达美好祝福,又能烘托喜庆气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白族先民祈盼天公风调雨顺、大地五谷丰登,所以在劳作中亦爱“逗四句”,既娱神也娱人。龙应村人爱用一种3个字的隐语,故意隐藏重要信息,让人难懂。比如,想说某个人笨,只说“彼东南西少”,隐藏“北”(“笨”)。剖析这种隐语的形成,可能与白族先民的征战史、逃难史相关,有意隐藏一些不为人知的史实。“甩本子”是一种古老的谈恋爱方式。“甩”为“扔去、抛去”;“本子”又叫“古本”,即“古老的本子”。它是白族民间一种流行的说唱艺术形式,分大本曲、小本曲。大本曲以长篇叙事为主,通常在重大节庆时演唱;小本曲短小精悍,常在婚恋对歌中说唱。龙应村民的“甩本子”由小本曲演绎而来,常运用于谈情说爱场合,或熟人间相互逗趣。剖析那些古曲,多是古汉语。如,“对汉对畿对昖望,遘侬相媾阿百岁”,“汉”是“天”,“畿”是“地”,“昖”是“日”,“望”是“月”,“遘”是“遇”,“媾”是“结亲交好”,“阿百岁”是“100岁”。龙应村民性格粗犷,说话嗓门大、语气重,许多词汇接近西北方言。如,“这里”叫“阿逹”,“那里”叫“噢逹”。“什么”叫“阿甚(阿呢)”,“做什么”叫“做甚(做呢)”,“不要”叫“嫑”,“坏了”叫“害哈”。“我”叫“卬(俺)”,“你”叫“侬”,“他”叫“彼”,“小姑娘”叫“妞子”,“朋友”叫“伙计”,“连襟”叫“挑担”,“不务正业者”叫“二流子”,“不懂装懂者”叫“半吊子”。“聊天”叫“谝”,“谢谢”叫“难为”。“伤心”叫“怄气”,“劳累”叫“受苦”,“出力”叫“攒劲”,“蹲下”叫“蹴趯”,“装腔作势”叫“摆谱”,“一般”叫“合适”,“便宜”叫“相应”,“不爱收拾”叫“邋遢”。“拳头”叫“定子”,“胳膊肘”叫“手拐(倒拐子)”。“蚊子”叫“蠓子”,“蟋蟀”叫“土犷子”,“驴”叫“骆”,“种马”叫“骊”。“铙钹”叫“镲镲”。“现在”叫“里格”,“以前”叫“颠格”……语言是族群的显著特征,是当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龙应村的白族语较别的白族村子更多地保留有古汉语,很多语言仍保留汉字造字时的本义。对其进行研究、保护是十分有价值的事。图片由赵丽军摄。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