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金沙江河谷热浪蒸腾,干热河谷特有气息扑面而来。在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层层叠叠的芒果树顺着山势铺展,果农甘洪宾手持修枝剪穿梭林间,阳光透过油亮的枝叶,在他黝黑的脸庞投下斑驳光影。

金沙江畔的芒果园。(华坪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20年前,这里连野草都难扎根,全是黑乎乎的煤矸石堆。”甘洪宾停下手中的活计,望向远处硕果累累的芒果林说,“现在,这100亩芒果园每年能带来上百万元的收入。”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村汉子,用亲身经历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华坪县的生动实践。

村民甘洪宾在果园修剪枝条。(丽江融媒记者 赵凤铭 摄)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华坪县,探寻这里将“两山”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的发展路径。作为全国第四批“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这座曾因煤矿而兴的工业重镇,如今正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将生态治理、产业转型、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交出了一份从“黑”到“绿”再到“金”的高质量生态答卷。
减法:壮士断腕,告别“黑色经济”
华坪县历史上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在鼎盛时期,煤炭产业贡献了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然而,粗放式开采如同一道“黑色绞索”,紧紧扼住这片土地的生态命脉——金沙江沿岸山体裸露、沟壑纵横,植被覆盖率一度降至24%,堆积如山的煤矸石形成绵延数10公里的“黑色伤疤”。2013年,煤炭企业税收从4.2亿元暴跌至0.79亿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双亮起“红灯”。
“必须给‘黑色’做减法,给‘绿色’做加法!”丽江市生态环境局华坪分局执法大队大队长杨学才的话,道出了华坪县绿色转型的决心。一场壮士断腕的生态改革随即展开:2024年,全县煤矿数量从2013年的82对减至13对;煤炭年产量实现归零,累计化解过剩产能357万吨;经过三年的专项整治,现已完成全县306堆(处)1107万吨煤矸石整治任务。曾经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区迎来生态新生。

兴泉镇松竹村委会。(丽江融媒记者 赵凤铭 摄)
在兴泉镇松竹村委会旁的文乐矿井旧址,记者见到了负责日常巡护的村民周安兵。“过去,这里煤矸石堆得比房子还高,每逢下雨煤矸石就会顺着山坡倾泻而下,不仅堵公路、毁农田,甚至还会引发泥石流。”周安兵指着远处新植的树林说,如今,经过清运、覆土、复绿治理,2万立方米的煤矸石整治工程已接近尾声,曾经的“生态死角”已种下耐旱的车桑子、攀枝花树,一片绿意正在这块土地上悄然蔓延。

华坪荣将镇龙头村果子山万亩芒果基地。(丽江融媒记者 廖浚宏 摄)
华坪创新推行矿业转型、矿山转绿、矿企转行、矿工转岗的“四转”模式,推动25家煤炭企业转型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帮助4.6万名矿工实现职业转型。国富煤业负责人转行种植了百亩芒果园,晶南食品等企业深耕芒果深加工领域。目前,生态产业面积从2013年的78.8万亩增长至126万亩,曾经遭到破坏的水源、植被和土地在修复中重焕生机。
加法:点“黑”成“绿”,激活生态经济
甘洪宾是华坪县洪宾芒果家庭农场负责人,2019年底,他承包了20多亩荒地试种芒果。如今,农场规模已扩大至400多亩,其中,160亩挂果区每年带来超百万元收益。“选对品种是关键,我们引进了‘金煌芒’和‘贵妃芒’,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还安装了智能滴灌系统。”甘洪宾说,通过网络销售的方式,将芒果卖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在荣将镇龙头村果子山,昔日的荒山和煤矸石山已变成“花果山”。1085户村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4.4万亩荒山改造成芒果种植基地。2023年,该基地鲜果产量5万吨、产值3.6亿元。“以前石头缝里都抠不出粮食,现在每棵芒果树都是‘摇钱树’。”龙头村党总支书记吴志荣抚摸着树干感慨道。

风景如画的果子山。(华坪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德茂社区同样实现了从“黑色”到“绿色”的产业蜕变。截至2024年,该社区24家煤炭企业成功转产高原特色农业,带动200多人就业,芒果种植面积达3.22万亩。其中,198户村民通过煤矸石改良技术,在原先的矿山上种植了6800亩芒果,2024年1月至8月产值突破1亿元。永兴乡三股水村则依托生态优势,种植了1600亩茶园,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

果子山的芒果花灿若烟霞。(华坪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截至2024年,华坪县芒果种植面积已达45.9万亩、县域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产量46.6万吨,产值30.5亿元。数据显示,2023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7363元增长至18709元。“绿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乘法:产业融合,释放绿色发展新动能
华坪的绿色转型,不仅体现在单一产业的升级,还体现在通过“产业融合”实现发展动能的指数级增长。依托金沙江中游丰富的水电资源,华坪县打出“绿色能源牌”,大力发展清洁载能产业。云南五星新材料产业有限公司主营高纯石墨研发与生产,2024年产值突破4亿元。“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环保处理系统,各项排放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该公司党支部书记柴朝伟介绍。

芒果林和华坪产业园区同框。(丽江融媒记者 赵凤铭 摄)
“华坪县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多产业融合,县域经济不断释放出绿色发展新动能。”云南华坪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明泳介绍,园区以清洁能源为支撑,发展清洁载能产业,着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推动隆基单晶硅棒、五星石墨、石英坩埚等清洁载能产业发展壮大。2024年,园区总产值达143.9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41.77亿元。
在国家3A级旅游景区——果子山,“芒香别苑”的露台正对着成片的芒果林,游客们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拍照“打卡”。“‘芒香别苑’自今年开业以来,节假日天天‘爆满’,客人主要来自周边城市。”“芒香别苑”负责人谢方华表示,计划再改造两栋老屋,推出“芒果采摘+民宿体验”等特色项目。
“我们将把果子山打造成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吴志荣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果子山,已有多家旅居民宿和农家乐先后营业。(丽江融媒记者 赵凤铭 摄)
据了解,华坪县正把全域康养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重点扶持,着力做优“健康生活目的地”。鲤鱼河国家水利风景区、红河谷庄园等文旅项目相继落地,推动全域康养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这些项目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实现了村民就业增收与乡村产业升级的双赢。此外,华坪县还打造了“华坪县人民革命纪念馆—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龙头果子山万亩芒果基地”红色旅游线路,该线路于2021年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发布。

华坪芒果。(王钢 摄)
从产煤大县到芒果之乡,从“黑色经济”到“绿色发展”,华坪县用10年时间完成华丽转身。如今的华坪,天蓝水碧、果香四溢,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这座金沙江畔的小城,正以生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贡献出“华坪方案”。
采写:丽江融媒记者 钱 磊 李文专 和宝其 赵凤铭
美编:杨洁光
责编:李琳瑛
校对:和晓华
二审:李 桥
终审:和继贤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