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学者与敦煌学
木基元(昆明市)
《汉书》云:“敦,大也。煌,盛也。”曾几何时,我们有过“敦煌在国内,学科在国外”的尴尬。
敦煌石窟是我国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366年,乐僔和尚带着两位弟子于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4世纪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7万余件。腐朽的清政府没能发现藏经洞的价值,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英、法、日、美、俄等国的探险家肆意盗窃、掠夺,藏经洞的绝大部分文物因此流散到世界各地,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如今,经过国内历史学、考古学、美术等领域专家、学者的努力,莫高窟已成为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行列。季羡林先生曾说:“在有生之年,我终于看到了‘敦煌在国内,学科也在国内’这一景象。”
云南学者对敦煌学也有贡献。以下列举3人。
袁嘉谷(1872年—1937年),红河人,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袁嘉谷在云南大学执教十余年,是著名爱国人士。宣统元年(1909年),袁嘉谷出任学部图书编译局局长。是年秋,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将大量敦煌文书从河内运到法国,又从中选取数卷,连同唐代宋初以前的种种图籍带到北京装裱,回国前在六国饭店举办展览,向中国学界炫耀其收获。袁嘉谷得悉此事后,携部员罗振玉、王国维、王仁俊等前往探望。袁嘉谷见其中有《沙洲志》和老子《化胡经》等古籍,其书写、卷装均乃古制,与诸同事商议,认为“真稀世之宝也”。他立即向学部侍郎严范孙报告,并提出由学部急电甘肃敦煌总督,“凡洞中片缣只字均检送来京,不得再失”。这批敦煌遗书得以及时追回由学部收管,成为今日国家图书馆敦煌馆藏的主体。罗振玉、王国维、王仁俊等则成为著名的敦煌学专家。经过近百年的搜集和调拨,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敦煌遗书已增至16000余件,与《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一起,并称为国图四大镇馆之宝。

云岭大地。
姜亮夫(1902年—1995年),昭通人,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音韵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大师,后拜章太炎为师,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基。1928年起在多个大学执教。1935年,姜亮夫自费留学法国,到巴黎大学攻读考古学博士学位。姜亮夫在巴黎的博物馆、图书馆里看到数千卷敦煌文物和经卷后,感到“整个中国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现出来”,毅然决定放弃其他研究计划,把一切可能接触的中国珍贵文物拍照、拓摹、抄录带回祖国。1937年回国任东北大学教授,云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昆明师范学院教授、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云南省军政委员会文教处处长。1953年后任教于杭州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曾获教育部首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姜亮夫一生潜心治学,在楚辞学、敦煌学、语言学、历史学领域有杰出的学术成就,共有27部专著、数百篇论文计1250万字传世。姜亮夫的敦煌学研究视域相当宽泛,有《莫高窟年表》《敦煌学概论》《瀛涯敦煌韵辑》《敦煌学论文集》等代表性专著和论文,共有250多万字存世。《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阐述敦煌学的著作。2003年,24卷本《姜亮夫全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有6卷汇集了姜亮夫的敦煌研究成果。
赵声良(1964年—),昭通人,敦煌研究院第五任院长。还在大学三年级时,赵声良从《中国青年报》上读到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篇报道,称研究院现在正处人才青黄不接时期,急需大学生来莫高窟工作,便萌生了献身敦煌研究的初心。1984年7月,赵声良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只身来到莫高窟。1996年,在《敦煌研究》杂志做了12年编辑的赵声良赴日本进修,先在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做了两年的访问学者,其后在成城大学攻读美术史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博士毕业后回到敦煌研究院。赵声良已成为当今敦煌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主持完成了《敦煌北朝石窟美术史研究》《敦煌隋朝石窟美术史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了10余种专著,合作完成著作20余部,发表了100多篇论文,被授予甘肃省“领军人才”等称号。



编辑:白 浩
校对:钱 磊
二审:和继贤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