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江锁赏析》序
萧国鸿
中国传统锁具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印记,其发展脉络绵亘悠长,种类形式丰富多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历来并无专门典籍记载,古籍文献中也难以找到相关信息,仅能从零散资料与面世古物中拼凑出其发展的蛛丝马迹。台南成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颜鸿森博士是我的硕士与博士指导教授,他致力于传统锁具的收集工作,并且无偿捐赠给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以下简称科工馆)。2011年,我加入科工馆后,便以古今中外的锁具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多年来,我除了发表数十篇有关传统锁具的学术论文与科普文章,还围绕开锁方式多样且具有益智游戏效果的中国传统机关锁,于2022年出版了《探索机巧——中国传统机关锁》一书。在撰写这本机关锁专著的过程中,我与古锁藏家尹志兄进行了许多交流,他对中国传统锁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是我的良师益友。
尹志兄在传统锁具领域,侧重于研究丽江锁。这种锁外形独特,表面镌刻着丰富的图文信息,在近现代时期一度风靡于西南地区,因此吸引了许多锁具藏家和专家学者的兴趣与关注。尹志兄自2017年开始专题集藏这种锁具,时至今日已积累了几百把。在收藏锁具的同时,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藏品进行了深度研究,形成一系列兼具学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陆续刊发于《科技博物》等专业期刊、《丽江日报》等地方媒体,还通过“古锁钩沉”微信公众号、“古锁粹”抖音号等自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构建起多维的文化传播矩阵,为丽江锁具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2025年4月,尹志兄邀请我为他即将面世的新书《丽江锁赏析》作序,我深感荣幸,欣然应允,安排时间阅读与撰写。该书内容丰富、翔实,是丽江锁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一方面,它系统梳理了丽江锁的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从机械工程的专业视角,深入剖析锁壳、锁梗、锁簧、钥匙等部件构造,以及带机关的特殊锁型,让读者得以领略丽江锁精湛的制作工艺与巧妙的设计智慧;另一方面,著作聚焦于锁壳上的雕刻艺术,对各类文字符号、图案纹饰进行系统研究,归纳了近现代时期丽江锁具纹饰的演绎趋势。此外,以锁具上丰富多元的文字记载为切入点,从商业组织、民俗典故、诗词传说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经由分门别类与用心考据,进一步发现或验证当时云南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发展脉络,让丽江锁具讲述它们自身的故事,填补相关历史与文化的缺口。
我很高兴能为《丽江锁赏析》写序言,并自豪地推荐这本书。期待此书的出版,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博物馆工作人员、收藏家,甚至一般民众对于古锁文物的兴趣,一起探索这个富含民俗文化且迷人、有趣的传统锁具领域。

丽江山水。
《丽江锁赏析》后记
尹 志(重庆市)
本书的撰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是2021年在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主办的期刊《科技博物》上以《丽江锁赏析》为题刊发论文,既填补了丽江锁系统研究的空白,又搭建起了本书的基本构架;二是自2022年起,以《丽江日报》和个人微信公众号“古锁钩沉”等媒介为阵地,陆续发表涉及丽江锁的文章100余篇,进一步丰富了研究内容;三是不断收集必要的纲目锁具,不断充实、调整本书的内容。
在收集锁具及成书的过程中,承蒙白浩、陈佳、寸锰、夫巴、甘云、岗日、韩武、和家礼、和志菊、和钟泽、贾志伟、林向东、李江、李实、刘卉、刘磊、木琛、苏林、吴煜冰、王汝俊、王仕堂、萧国鸿、肖昊亮、刑亚、杨杰宏、杨亦花、杨韧、杨学周、尹锦宁、朱浩海、张成杰、赵宏宇、赵应昌等友人的支持和鼓励,在此表达诚挚的谢意和由衷的感恩。最后,特别感谢妻子黄潇给予的理解,她对我购买、收藏大量的锁具非常宽容,让我如愿完成写作本书。
丽江锁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一个缩影,其制作工艺在20世纪上半叶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如今,随着现代锁具的普及,丽江传统制锁手艺几近消失。曾经走进千家万户的丽江锁,现如今已成为传承记忆的文化载体。许多尘封多年的陈年往事,透过锁上固化的图文,还有待专家、学者和广大热爱丽江锁的人们进一步补充完善。由于是初次梳理,加以水平有限,表述中难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恳请见谅并指正。
图片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张小秋
二审:和继贤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