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缅怀杨尚志同志
杨国清(古城区)
杨尚志是党和人民的优秀儿子,是一生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共产党员。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杨尚志就参加了党领导的进步组织,开始进行革命活动。他是原丽江县建党、建政、建军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滇西北革命根据地和滇桂黔“边纵”七支队的领导人之一,是较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纳西人。在杨尚志同志110周年诞辰之际,我不由得深切缅怀这位革命前辈。
1915年1月,杨尚志出生在玉龙县拉市镇余乐村。他的祖父杨士勋与剑川名士赵藩是同窗好友,来往甚密。1922年至1929年,杨尚志在私塾读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1930年2月,杨尚志考入省立第三中学初中,学习内容包括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杨尚志曾回忆:“初中3年,我如梦初醒,我睁开睡眼,我向上下四方求索,我贪婪地在书里寻找真理。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我要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番,我要在阴冷灰暗的社会里打开一条血路。”初中毕业后,杨尚志来到昆明,1933年秋天考进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改名昆华师范),阅读了不少进步书籍、文学著作。
1935年7月,杨尚志考入黄埔军校昆明第五分校,其前身是云南讲武堂,创办于清末。杨尚志在这里系统学习、掌握了现代军事知识,1937年12月毕业后留校当分队长、副队长,直到1944年3月。
1936年6月,杨尚志参加了学校里以先进学生为主要成员的读书会。这个读书会由地下党云南省工委组织成立,由费炳领导。读书会在螺峰街租了一间房作为活动场所,每周日组织活动,费炳或其他地下党云南省工委的领导参加。读书会的活动不限于校内,杨尚志被分配到云南纺纱厂开展地下工作、开办纺织工人业余学校,组织工人学习文化知识、时事政治、宣传抗日。从1938年11月起,杨尚志等人在纺织厂发展了3批、21名共产党员,建起党的组织。
杨尚志在读书会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他于1937年初申请入党,1938年被党组织接受,但因各种原因,直到1939年元旦才正式过上组织生活。
杨尚志学养深厚、多才多艺,在抗战时期写过不少文章,其稿费多用于为读书会购书。杨尚志还擅长唱歌,他曾回忆:“在那个叱咤风云的年代,我的音乐才能迸发出来了,歌声一直陪伴着我,成为催促、鼓舞我永远前进的力量。”

玉龙雪山。
1940年初,经党组织派遣,杨尚志到“中央军校”参加“校尉军官研究班”。当年5月,他听了蒋介石、陈诚的讲话后,觉得对我党、对抗战很有危害,于是把讲话的详细记录邮寄给《新华日报》。不幸的是,信件被扣留,杨尚志也被捕入狱。1940年5月至1946年5月,面对生死考验,杨尚志始终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骨气。他说:“刚一被捕,我就横下一条心。头可断、血可流,但共产党员的身份不能暴露、同志不能出卖、党的秘密不能泄露。一定要保证党组织的安全,不能让党组织受到损害。”他被关进秘密监狱,1942年5月又被关到集中营(“战时青年训导团”)。他从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敌人多次严刑审讯也一无所获,加上国民党军中的纳西族将领李汝炯等人的营救,到1944年5月,他和被关押的300多人以“毕业”的名义获释。对于他在狱中的表现,党组织的结论是:“在被反动派逮捕的4年监狱生活中,在遭受残酷审讯、严刑拷打的情况下,杨尚志仍坚定不移、不屈不挠。获释后,他积极寻找党组织,继续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出狱后的杨尚志没有钱回昆明,只好在四川千方百计寻找党组织。后来得到在《新华日报》工作的梁华等人的帮助,于1946年5月回到昆明。
杨尚志找到他的入党介绍人费炳,费炳介绍他到《民主周刊》杂志社工作。1946年7月15日下午,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闻一多先生。惨案发生后,杨尚志很快叫来一辆人力车把闻一多先生抬上车,并请众人送闻先生到医院。他还及时把闻一多先生被刺的事情告诉了唐登珉、赵沨,又到了费炳的住处报告了情况。事后,党组织转移他到蒙自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昆明。
1947年初,费炳同志指示杨尚志回原丽江县工作。
1947年,根据全国斗争形势,云南省地下党工委积极准备武装斗争。滇东南地区起步较早,但滇西北地区还是一片空白。地下党云南省委书记郑伯克派黄平、欧根等到剑川,指示他们进行武装斗争,为早日解放云南创造条件。1947年初,杨尚志回到丽江与党组织取得联系。1948年4月,经费炳介绍,滇西北地下党组织派欧根与他联系,杨尚志回到党的怀抱,着手建立党的组织;8月,省立丽江中学建立起由杨尚志、郭耀南、李刚为主的中共丽江县党支部,杨尚志为书记;9月,中共滇西工委批准建立了中共丽江县工委,杨尚志任书记,李刚、郭耀南分别负责组织工作、宣传工作。
杨尚志回到原丽江县,先在省立丽江中学任军事教官。他从两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一是从调查研究入手,了解师生的思想倾向、政治态度,建立读书会、歌咏队、足球队等组织,介绍和指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团结了一大批进步教师、学生,使省立丽江中学成为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阵地;二是在原有的镜湖学会的基础上,使其成为传播马列主义、培养党员干部的学校。
1949年2月,国民党反动军官罗瑛在永胜县海腰铺杀害滇西工委交通员谢海量等32位革命者后,伙同国民党丽江专员施华占领鹤庆县城,并扬言要占领丽江县城。在这危急时刻,中共丽江县工委以“抗击罗瑛、打倒罗瑛”为口号,通过“五一大游行”把全县各界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展示了强大的革命力量。滇西工委书记黄平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地说:“虎跳龙飞是丽江。”

金沙江畔。
中共丽江县工委还通过对时任国民党丽江专员兼丽江县县长习自诚做统战工作,要国民党丽江县常备队去金沙江边加强江防,县工委则利用有利时机从周边乡(镇)抽调“农抗会”“民青”成员250多人成立了“丽江联防第一大队”。这是党领导的原丽江县的第一支人民武装,后来编入人民自卫军直属大队、“边纵”七支队31团。1949年6月,习自诚终于站到人民的一边,交出国民党伪政权、伪武装,为原丽江县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共丽江县工委还吸收了国民党滇军中的一批爱国军官。
1949年6月,由各地武装小组、“民青”和“农抗会”成员为骨干的县常备队第三中队成立,接管了国民党丽江县常备队第一中队、第二中队的枪支弹药,收缴民间的私人枪支,壮大了武装力量。随后组建了丽江人民自卫大队,杨尚志为大队长。自卫大队成立后,很快接收了丽江专署和丽江县政府常备队的所有武器弹药。1949年11月,自卫大队改编为“边纵”七支队35团,杨尚志任团长兼政委。
在创建原丽江县人民军队的过程中,杨尚志充分展现了军事才干、组织指挥能力。
原丽江县在1949年7月1日和平解放后,杨尚志主要从事军事领导工作,率领部队转战于滇西北和滇、川、藏交界地区,围歼国民党反动残余部队,消灭地方反动武装。与解放大军会师后,在二野14军的统一指挥下,他还率部参加了歼灭贺国光残部、追歼胡宗南残部、解放西昌等战役。
1949年9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11个保安团“南北夹击”滇西北解放区,杨尚志率部在沙溪一带打击敌人,还参加了攻打剑川县城的战斗。
1949年11月,杨尚志被任命为“边纵”七支队副司令员。同年12月20日,大理解放,杨尚志率部参加了入城仪式。
1950年1月,杨尚志再次率部进入永胜县,后与和万宝一道率“边纵”七支队34团、35团进驻华坪县,进而到四川省盐源县、盐边县等地进行大小战斗并胜利完成任务。
1950年5月至7月,“边纵”七支队被整编,杨尚志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42师副师长、丽江边防区副司令员。1950年底,杨尚志被选派到刚成立的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杨尚志于1953年3月被错处,1980年获得平反。此后,杨尚志在落实党的干部政策、撰写党史史料、参加黄埔同学会、开展老年体育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各方赞誉。
杨尚志从小喜欢写作,文笔流畅,现存一些有思想、有文采的文章,如,曾经作为南京军事学院教材的《记本院开学的盛况》、个人回忆录《走向光明》等。



编辑:白 浩
校对:钱 磊
二审:和继贤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