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首届丽江玉龙雪山咖啡活动周泸沽湖分会场——“她力量·啡凡生长”咖啡沙龙开幕。来自云南各地的女性代表汇聚泸沽湖畔,以咖啡为媒,讲述非遗传承、产业创新与文旅融合的生动故事,展现 "她力量" 如何激活泸沽湖文旅发展的“啡” 凡动能。
咖啡种植户叶萍:从茶园到咖园的跨界拓路者
普洱市佤族咖啡种植户叶萍是云南咖农群体的缩影。12年前,她毅然将茶园改种咖啡,带领20余户留守女性成立天宇咖啡合作社。历经霜冻灾害与市场质疑,她的咖啡如今登上云南星巴克臻选平台。叶萍坦言:“丽江虽然不产咖啡,但它是宣传云南咖啡的窗口。”她希望将云南咖啡与丽江旅游业、咖啡产业链结合,把云南精品咖啡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来自普洱市的咖啡种植户叶萍。(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摩梭纺织传承人阿七独支玛:指尖上的文化富民路
泸沽湖畔,摩梭传统纺织的非遗传承人阿七独支玛,用双手守护着祖辈的技艺。她于2006年创办了摩梭手工披肩品牌,坚持“一定要用最天然的棉线,用最虔诚的态度,织出衣物的温度” 。30多年来,阿七独支玛带动宁蒗县永宁镇温泉村委会100多名妇女参与摩梭手工纺织,并辐射周边10余个村寨。她不仅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通过产品销售增加了村民收入,真正把“家门口的文化”变成“致富的产业”。如今,她的愿望是将自己的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承给身边的人。
阿七独支玛(右四)和永宁镇温泉村的织女。(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彝绣传承者樊志勇:非遗跨界的创新解题人
彝绣综合了绘画、剪纸与刺绣三个门类的艺术,来自楚雄大姚县的彝绣传承者樊志勇以彝绣为切入点,分享了彝族女性在新时代里的创业创新故事。在她看来,作为彝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一个全球通用的“身份证”,丽江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的发展创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可以将“文旅+非遗+咖啡”三项相加,让丽江变得更跨界,更好玩。
彝绣传承者樊志勇现场分享。(主办方 供图)
艺术创作者与文旅实践者:文化赋能的多元视角
云南艺术学院吕丽蓉老师以摩梭文化共创艺术项目为例,提出“艺术是连接古今的桥梁”,通过女性视角挖掘摩梭文化当代价值;秋山酒店主理人韩笑则将摩梭元素融入民宿设计,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体验空间,成为泸沽湖文旅融合示范点。
云南艺术学院吕丽蓉老师现场分享。(主办方 供图)
旅居丽江的韩笑在现场分享。(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市场化运营探索: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圈
活动主办方云南大略商业运营公司总经理陆颖披露,“MOSO+摩梭家艺术馆”、非遗体验长廊等新业态即将落地,通过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创业者与艺术工作者资源,形成 “景区传播文化、产品带动就业” 的闭环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市场化动能。旅居泸沽湖的秋山酒店主理人韩笑分享道:“泸沽湖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摩梭女性的坚韧温暖,让我决定扎根这里,创建一家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文化体验空间。酒店通过原木、黄铜、皮革元素打造出质朴复古的风格,让游客体验最真实的摩梭生活文化。”
云南大略商业运营公司总经理陆颖介绍项目运营现状。(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丽江泸沽湖管理局党工委常务副书记、局长杨丽伟(中)在活动现场发言。(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丽江泸沽湖管理局党工委常务副书记、局长杨丽伟表示,当世界级的泸沽湖、世界级的摩梭文化与云南咖啡相遇,“咖啡+旅游、咖啡+非遗、咖啡+环保、咖啡+创业、咖啡+她力量”将产生“1+N”的叠加效应,释放无限可能。他邀请游客以一杯咖啡体验泸沽湖,在摩梭小院中感受“她力量”。
记者/李 扬
责编/和真羽
二审/李 桥
终审/杨国钧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