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石魂吟》所引发的感慨及简评
一、感 慨
早几日,丽江老友史寿林老师推荐文言文《石魂吟》,又名八风石偈,作者管振声估计是他的文友。记得与史老师相识相知至今,已有八九个年头,史老师从事文字工作,其现代诗和书法功力可圈可点,其成就非常值得我这类有点迂腐之人学习,特别是近期Al方面的运用,直叫老许望尘莫及,佩服之余,唯史老师学习的份。
老话说得好,“士隔三日,需刮目相看”,文友的一篇《石魂吟》,史老师亲自操笔,反复逐句修改,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文言文的文字功底,诧异之余方才读懂“唯有耕耘,定有收获”的至理名言。诗词歌赋方面与史老师的交流不是第一次,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交流学习,分析探讨,共同提高,这是文友之间的情和义,也是不断学习的好方法,堪好,堪慰。
古往今来以石头作题材的文章不计其数,然当下用偈文书写的并不算多,作者管振声算一个。关于对石头的认识,还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末,想发财学收藏,闹腾期间认识了软玉和田玉、高古玉及硬玉翡和翠。美玉的纹理、浸逢、造型及工艺虽然美,但也只是实物,宣传推广形式小群,然而文章则不同,美文一经媒体发表,受众面极广,文以载道,才能达到作者的用心。
读罢《石魂吟》,不得不说几句关于华夏五千年来作文章的体裁,除人们熟悉的诗词歌赋外,早期还骈文、偈、祭文和铭文等等众多十多种体裁,用偈文体裁写开头的并不多见。用拟人并第一人称手法的、赋以石头灵魂的,而且是写滇西北少数民族石头的,我认为管振声是第一人。
《石魂吟》通篇不过三千字,读第一遍原稿是认识,第二遍经史老师修改后是熟悉,再读第三遍称精彩。偈文中作者将边寨原本是无比坚硬的石头,用文言文体裁,在管振声的笔下,将家乡丽江的八种不同用途的石头编成故事,通过虚实、拟人、排比、倒述、对偶、用典等多种手法,将生于斯、炼于斯的滇西北的石头:市井石、磨刀石、殿前石、阙基石、桥脊石、碑铭石、寺槛石和井沿石,用或浓或淡的笔墨,生动的刻画出八块吸取了纳西族天地之精华的具有生命灵魂的美石,我愿为之登高一呼。好文不在多而在精,文言文有别于现代散文,对有物象、有情义、有民族风情、赋予了鲜活生命的石头,不是任意扩写,而是利用文言文其精准干练的文字浓缩,去抒发个人情怀。八块石头八篇美文中的玉龙雪峰的地域之美;纳西少年和银匠女之人文之美、宗教民族、东巴文化之特色及茶马古道的历史再现,林林总总,都显示出作者管振声和改稿老师史寿林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滇西北的丽江,人杰地灵,少数民族东巴文化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像史寿林、管振声这样的优秀人才,云贵同属西南边陲,我们有着共同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和多元化的养分,愿我们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二、简 评
这是一首极具深度和匠心的长诗。
作者管振声的《石魂吟(八风石偈)》是一部构思宏大、意蕴深邃的史诗性杰作。它以八块在丽江沉浮几百年的石头为叙事主体,通过其轮回转世(市井石、磨刀石、殿阶石、阙基石、桥脊石、碑铭石、寺槛石、井沿石),构建了一幅跨越时空、融合多民族文化的丽江立体历史长卷。
作者独特的叙事视角与生命哲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顽石以灵魂和记忆,让其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笔触的视角深刻探讨了“存在”、“记忆”、“时间”与“生命”的本质。石头从懵懂混沌到饱经沧桑,最终在井沿石一章升华出对“活水承脉”的彻悟,完成了从“物”到“灵”再到“道”的精神蜕变。
诗文中涉及茶马古道商旅、马帮兴衰、土司木氏王朝的荣辱(元明清)、汉藏纳西等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尤其殿阶石、阙基石、寺槛石、碑铭石)、战争与和平、信仰与世俗、教育启蒙(阙基石、碑铭石)、乃至近现代变迁(井沿石)。时间跨度从宋末(宝佑)直至当代,空间覆盖四方街、木府、雪山、寺庙、古桥、文庙、水井等丽江地标。
这篇偈诗语言凝练、意象繁复奇绝、充满张力,文中“青蚨蚀骨”、“铜泪潸然”、“箭镞生根”、“金柝铸魂”、“劫火涅槃”、“苔侵敕文”、“绳痕啮颈”等,将抽象的历史人物故事、民族情感、文化冲突具象化为石头身上的创伤、嵌入物或自然变化,触目惊心又富有象征。
石纹如血脉、石粉化冰华、裂罅生花、石鸣如歌、石身映画、泉水有智。自然万物被赋予灵性,与石魂共鸣。东巴经文、三朵信仰、“天雨流芳”、白沙细乐、《神路图》、鲁般鲁饶、度亡经、汉家典籍(诗书礼孟)、藏密梵呗、茶马古道、三眼井智慧等大量文化符号被有机编织,展现了丽江作为多元文化熔炉的独特气质。
此外,诗中充满了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身影:逃跑的小奴、银匠女、马帮少年阿吉、牧童多吉、马帮首阿普与阿芝、洋瓷瓯的异邦儿郎、红星映额的战士、巷妪、垂髫。他们的悲欢离合、坚韧求生是宏大历史的血肉。
结尾的井沿石章,作者让读者从具体历史跳脱,升华为对“活水”(传统、智慧、生命力)如何“承脉”的如何传承发扬的思考,“非锢往昔于金匮,乃令古智抽新芽于炊烟”,点明文化传承的真谛在于活态创新,石魂最终化为“古城明镜”,照鉴古今未来,意境恢弘悠远。
综上所述,《石魂吟》不仅是一首关于丽江的诗,更是一部以石为魂、以史为脉、以文为饰的宏大民族精神史诗。它成功地将地理空间、历史纵深、文化厚度、生命哲思熔铸一炉,在奇崛瑰丽的意象和厚重深沉的情感中,完成了对一座古城、一方水土、多元文明及其子民灵魂的深刻礼赞与永恒镌刻。其艺术构思之独特、文化内涵之丰赡、语言意象之精湛、思想境界之超拔,都堪称古汉语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具有相当分量的作品。
我以为这是一部用石魄承载八百年滇西北融历史、文化、生命、哲思于一体,意象瑰丽奇崛、意蕴深厚悠远的好诗作。
许向阳,男, 贵阳市人,字扶真,号愚石,1959年生, 籍贯河南济源。贵州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收藏协会会员,《中华诗坛》总编,《鲁城文学》顾问《北美苑 海外华英》签约作家,《世界诗会美国总社》主编,《剑厚国际诗词》古诗词顾问,《诗悦文学》顾问,《风景线》文化传媒名誉总裁爱阅读、喜篆刻、学收藏。中国文学偏爱古诗词,作品散见各传媒,曾出版六万余字《且将悲喜墨中住》诗词集一本。
来源/《中外文艺》公众号
责编/李映芳
二审/和众学
终审/张卫国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