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前一张齐膝高的竹编圆桌,桌上一把剪刀、几张红纸,映衬一张娴静温和的面庞。农闲的大多数时光,她一个人坐在自家小院的阴凉里。在那里,桩桩件件的活路又都静静起头,不扬起一粒尘土,不摇响一片树叶……小小的剪刀牵动万千思绪,一方红纸,展现一个个冒着热气的生活场景,也让世人领略了傣族剪纸的无穷魅力。
她是田间地头走出来的国家级傣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邵梅罕。
今天的节目,让我们跟随华林的文字,一起走进《刀剪中的传承》
邵梅罕的家在芒市坝子风光迷人的那目村,这个民风淳朴的傣寨,是德宏州最大的傣族聚居地,少女时代的梅罕常常跟着村中老人去奘房拜佛,奘房大殿及周围的佛龛、佛幡、彩灯、凉伞,看得她眼花缭乱,她觉得剪纸跟跳舞一样,节奏和韵律都美极了。不同的是,剪纸不像跳舞受场地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剪,想到什么就剪什么,心灵在思想的田野自由奔跑,刀剪落处,那些花一样的东西,时候到了,便不可阻挡地一朵一朵绽放开来。她剪孔雀、公鸡、大象、水牛,剪佛塔、奘房、莲花、菩提树,栽秧、麦收、唱歌跳舞、还有挑水、洗衣种菜,生活中那些礼佛和做农活的场景,她都把它们剪出来。
中国是世界剪纸的原乡。自古代造纸术开始,丝绸之路上的纸文明就一直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不同于中原汉族剪纸的繁复精细,傣族剪纸包含丰富的佛教义理、原始宗教及民间习俗的多重内涵,给人拙朴天真的印象。它最早起源于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在傣族信仰中,剪纸是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用于佛事的剪纸与剪金无处不在。

在今天,许多民间艺术由“慢”向“快”骤然转换而产生的衰退与流变中,傣族剪纸,仍然保有它所依附的完善的民间信仰体系,以独有的节奏气韵,延续着刀剪中的千年传承。
有傣族居住的地方就有剪纸艺人。他们大多有着与邵梅罕类似的生活成长经历,无论日常创作还是对坐访谈,总能一边使唤剪刀,一边聊着农活奘事,创作之外的功夫,纷纷落到了技艺上。艺人凭借经验灵性的自如挥洒,看似随意轻快,却是有根有底,连着生息:竹林、青树、稻田、小河,吉象成双、孔雀起舞、游鱼嬉戏;菩提树下有佛塔,塔中是树,树中是塔,田野里有丰收,丰收里有辛劳,节日里有欢乐……他们的作品,乍看不太有主次之分,一般创作意义上通过砍削某些层次使人物或主题更加突出的方法,并非他们的追求,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有方法,没有目的----目睹万物生动,体悟佛法玄机,他们刀剪中显现出来的,是生活本身的样貌,像树上的鸟和花,落落大方,唱过了、飞走了、开了谢了、调零了,他们让所有欢乐的、幸福的、悲伤的,喜欢的、不喜欢的,好看的、不好看的并列一处,和睦相间,获得佛祖用慈悲应许过的公正与善待。
手工剪纸本质区别于现代机器裁剪下的平整、流畅和呆板,它需要艺人大脑、心脏和手的配合,需要手艺人时而喜悦时而激动的灵气赋予,甚至一刀一剪所产生的拙笔和缺憾。
欣赏一幅不经装裱的傣族剪纸,我喜欢将它举过微微高过视线的位置,那些刀痕镌刻中的丝丝缕缕,像雨后无数披光的树叶,不停翻动它的脉络和虫斑,展露无限生机与可能;又像人脸上真实而独特的皱纹,平凡,不缺细节里的生动,简朗,不失内在的丰荣,那是人间大地最美好的样子,也是人与自然最理想的依存关系,值得被端详、被尊重。

2006年,“傣族剪纸”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9年又作为中国剪纸子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傣族剪纸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一批又一批的仰慕者、参观者、学习者走入剪纸艺人的生活。然而他们还是他们:不被声名所累,不受利益束缚,不关心市场的走向,不测量掌声的分贝,劳作和乡村是永远的母题,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和双手,始终保有劳作者的姿态:清晨起身,下地干活,农闲时铺开刀剪……他们是掌纹粗糙的诗人,行吟在双脚踏实的土地上,知晓大地的脉络、河流的走向,熟悉四时的节律、农事的细节,懂得简朴的内涵,更懂家园的意义。
同是耕作劳动、歌舞节日、佛塔奘事、孔雀大象等傣族民间民俗题材,相比民间剪纸艺人的拙朴自然,新剪纸艺术家樊涌的创作更多展现深厚的人文情怀,有土、有纯朴、天然蕴藉又收放自如,总能在静态之中悄悄完成着动态的表达。
有别于传统剪纸的红,在设色上,他大胆使用高饱和的色调,藤黄、钴蓝、葱绿、莲青、桔黄……醒目又贴合地辉映着他以炽热心脏感知过的边地生活。
如果说邵梅罕们的剪纸让人感到坐回田园微风鸟鸣的惬意,樊涌带来的则是那种无须走动半步即自行开通的遐想与神游,每每让人联想到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笔下的吹笛人,全城的孩子跟随笛声走出城门,不知去向。不再只是一张纸、一幅画,作品平静表象之下,内核其实是思维的带着生命质感的跃动,忽然之间让人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那飞扬的激情、不拘一格的构想,流露一种不甘向生活就范的心迹。借由一把小小的剪刀,他创造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彼岸世界,生动回应着人们对艺术的根本期待。

对传统真正的敬畏,在于尊重与理解之后的责任担当。
为保持“活势”,樊涌探访民间艺人、民俗学者、民族作家,手绘百余幅图稿,以傣族泼水节的传说为题材,首创傣族剪纸动漫《圣域魔火》,蓄力完成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刻理解,在民族文化与剪纸技艺浑然合一的道路上展开了新的追求。饱含深情的剪纸动漫《孔雀公主》诞生,他又尝试将傣族剪纸的丰富技艺延伸到其他少数民族题材,根据景颇族“目瑙纵歌”的传说创作的剪纸动画片《太阳之子》屡屡收获赞誉。202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樊涌带领团队创作的五集剪纸动画片《南侨机工传—驿道开满素馨花》完成第一集《雨林情歌》的创作。深深根植民族文化沃土的剪纸艺术,持续焕发新生的活力,为古老技艺的传承打开了一扇广阔的天窗。
从祭祀装饰到自由表达,从日常到艺术,由静而动,从无声到有声,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民族文化的辽阔大地上,愿笃信者的脚印绵亘致远----沿着一条永不止息的传承之路。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