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龙雪山脚下的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石头堆砌成的民居沉默而厚重。这个以“雪山第一村”闻名的古村落,如今不仅是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也成为了体验纳西传统文化的绝佳之地。
古老技艺的指尖温度
推开一扇扇厚重的木门,走进“石头纳西家访”的小院,游客正在体验东巴纸的制作。“将煮透的荛花树皮反复舂捣成浆,拣净杂质,把纸浆浇到木制方槽里,搅拌均匀,再经抄纸、晾晒、打磨等工序,一张承载着纳西人古老智慧和文化的纸张就成型了。”“石头纳西家访”主理人和成伟正在向游客展示这一古老技艺,“这些纸能保存千年,是东巴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名来自广州的游客小心翼翼地将湿纸揭下,贴在温热的木板上,在日光下进行晾晒。“原来一张东巴纸的诞生如此不易!”他看着自己亲手制成的、带着自然纹理的东巴纸兴奋地说。
游客走进“石头纳西家访”小院体验民俗文化。(丽江融媒记者 和慧芳 摄)
从舂料、抄纸到晒纸,游客亲手制作一张东巴纸,并在纸上写下喜欢的祝福语,再把这一份独特的“丽江礼物”带回家。“比起购买手工艺品,我们更希望游客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据杜寒梅介绍,她经营的“滇云手造”每天接待约8组体验者,通过向游客展示这项古老技艺,用实际行动传承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她看来,这些承载着古人智慧的纸张,此刻正在年轻一代的手中获得新生。
游客学写东巴象形文字。(丽江融媒记者 和慧芳 摄)
语言与文字的交响
亲切的纳西语问候声在石墙间响起,和国仙正在自家的院落里为前来体验纳西文化课的亲子家庭讲课,小小体验者们认真地跟读,生涩的发音让现场笑声不断。随后,和国仙又在一旁的木桌上铺开纸张,指导游客用竹笔蘸墨,在自制的东巴纸上书写东巴象形文字,抽象的符号在老师的讲述中化为生动意象。来自珠海的游客带着女儿仔细临摹着东巴象形文字,笑着说:“这不仅是写字,还像在画一幅古老的故事画。”此刻,传统庭院成为了展示纳西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游客体验做东巴纸。(丽江融媒记者 和慧芳 摄)
雪山下的生命律动
夕阳熔金,石头小院瞬间披上了暖色。游客身着传统“披星戴月”服饰,在鹅卵石铺就的院井里围成圈。勒巴舞的鼓点声响起,深沉而富有召唤力。“脚步要踏得扎实,每一步都要踩在鼓点上。”纳西阿妈边示范边鼓励,游客很快被充满生命韧性的节奏感染,步伐逐渐变得整齐有力。在这个古老的庭院中,来自不同地域的游人踏着同一个节奏,舞动着对这片土地共同的喜爱与敬意。
游客在纳西院落中跳勒巴舞。(丽江融媒记者 和慧芳 摄)
文化赋能乡村旅游的“活态”样本
“纳西家访”体验游的持续升温,映射出玉湖村旅游形态的深刻转变。“现在旅游不再只是简单的赏景,而是一场对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据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党总支副书记和新华介绍,在玉湖村,像这样的民俗文化体验点有20余家,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支柱。游客不再满足于远远一瞥,他们渴望参与、渴望理解、渴望带走这些融入内心的文化记忆。
游客学写东巴象形文字。(丽江融媒记者 和慧芳 摄)
在玉湖村,文化成为了可触摸的风景。当游客亲手制成一张东巴纸,学会一句纳西问候语,或与村民共跳一曲勒巴舞后,他们带走的不再是照片里的风景,而是对这个地方民俗文化情感的表达。随着玉湖村民俗体验游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这里住上几天,深度体验纳西文化,感受慢生活的魅力。
记者/和慧芳
责编/和真羽
二审/钱 磊
终审/张卫国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