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金沙江畔的巧家县,甘蔗林随风摇曳,1.2万亩翠绿蔗海孕育着年产量7.2万吨的“甜蜜希望”。近年来,巧家县以人才振兴为突破口,创新构建“院所+人才+企业”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引智、育才、用才”全链条发力,将甘蔗产业打造为覆盖3460户种植户、带动3000余个就业岗位的富民引擎。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6月,“巧家小碗红糖”正式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不仅彰显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标准的深度融合,更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磁石——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专家团队驻点指导巧家甘蔗产业发展,本地技工通过“工匠培育计划”掌握古法新技,企业借势地理标志品牌效应拓展高端市场。如今,这片蔗海已形成“人才驱动品质提升、品质赋能品牌建设、品牌反哺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环,2025年综合产值预计突破3亿元,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才甜”与“产业蜜”的双向奔赴。
“引种+选培”双招并用 筑牢产业根基
针对传统甘蔗品种老化、单产偏低等瓶颈,巧家县采取“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主动对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组建由博士、高级农艺师构成的“科技特派团”,建立专家工作站,稳步推进“高产优质”蔗园基地建设。引进7个甘蔗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建立200亩高效甘蔗原料基地核心示范园,通过“实验室筛选+基地试种”双轨制,引进云蔗14-1313、新台糖1号等11个新品种,经三年实收测产测糖,最终选定云蔗081609、巧选3号等3个高糖抗旱品种,新良种示范区实现亩均增产、含糖量显著提升,蔗农王德发感慨:“专家手把手教科学种植,现在每亩地多赚800元!”
“育才+研发”双向赋能 激活创新动能
为培育本土技术骨干,巧家县创新“项目带培+院所送训”模式,2025年上半年累计开展5期田间课堂,660余人次蔗农和企业员工系统掌握栽培管理、病害防控等技能;邀请西南林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专家团队驻企指导,推动传统红糖加工向精细化转型。在人才智力支撑下,企业成功研发滇黄精红糖、咖啡红糖、姜味颗粒红糖等12款功能型产品,并设计出小碗状、心型等8种创意形态,产品附加值提升40%。巧家县佰意佳食品公司负责人自豪展示新获的“云南省非遗工坊”牌匾,“以前卖原料,现在卖文化、卖健康!”该公司利用优质甘蔗原料,使产糖率从12.31%提升至13.64%,红糖馒头等产品亮相南博会,备受消费者青睐。
“非遗+地标”双翼驱动 擦亮金字招牌
甘蔗种植在巧家已有近三百年历史,孕育出“九锅连环”、十八道工序等古法手工制糖技艺并流传至今。巧家县构建“非遗传承+品牌建设”双轨机制,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牵头申报小碗红糖制作技艺为省级非遗,建成2个非遗工坊和1个传习基地,培养非遗传承人23名,助力巧家小碗红糖入选昭通市“十大绿色昭品”,被评为云南省“非遗伴手礼”。同时,历时7年推进地理标志认证,2025年,“巧家小碗红糖”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巧家县首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现“零”的突破。此外,巧家县还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借鉴红糖产业品牌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升巧家小碗红糖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人才赋能产业甜蜜经济持续升级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巧家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构建“政企研”协同引才机制,近三年累计引进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37名,培育本土工匠120名,推动甘蔗产业实现“品种改良—工艺创新—品牌升级”三级跳。下一步,将深化与云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的战略合作,让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释放“甜蜜经济”新动能。
从“靠天吃饭”到“智造甜蜜”,巧家县以人才为笔,在乌蒙山区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图景。这片承载着百年非遗技艺的热土,正以开放姿态拥抱人才,让“蔗里蜜甜”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来源:巧家融媒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