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咖啡上“户口”!从原料到品牌,栗树咖啡有了“身份证”

2025-08-07 15:00:48 阅读量1171 字数1132

清晨的阳光拨开栗树乡满富山村的薄雾,斜斜地落在廖枪国的咖啡加工厂屋顶。车间里,机器的嗡鸣裹着咖啡豆的焦香漫出窗缝,几名工人正俯身给刚封装好的咖啡盒贴标。廖枪国一边帮忙捋顺包装褶皱,一边笑着给大家打气:“再仔细瞅瞅封口,今年的豆子金贵着呢,可不能在最后一步出岔子。”

皮肤黝黑、手掌结着厚茧的廖枪国,是土生土长的满富山人。说起咖啡,这个沉默寡言的庄稼汉眼睛里总会亮起光。“你闻这刚烘好的。”他抓起一把深褐发亮的咖啡豆递过来,指腹摩挲着圆润的豆粒,“咱栗树乡的咖啡长在澜沧江畔的坡地上,昼夜温差大,果子攒足了糖分,冲出来自带股山野果香。”

正是这份对家乡咖啡的执拗和自信,让他在2021年干了件“大事”。他揣着种咖啡攒下的积蓄,又咬牙贷了款,凑齐80多万元建起这座加工厂。“以前咱的咖啡再好,也是论吨卖给大厂当原料,贴人家的牌子。”廖枪国望着窗外连绵的咖啡林,指节叩了叩桌面,“咱不能总赚那点辛苦钱,我就是想争口气——得让咱的咖啡有名有姓!”

建厂头一年的难,刻在他磨出老茧的手心里。那段日子,廖枪国成了“两头飞”的陀螺:这个月扎在咖啡地里,跟着老农学辨果子成色、测土壤干湿,裤脚总沾着泥;下个月揣着样品往临沧、昆明的加工厂跑,蹲在烘焙车间盯火候、记参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画着温度曲线。有次试烘到后半夜,一锅豆子烘得过了火,焦苦味呛得他心疼,那天他攥着发烫的铁锅把手,在车间蹲到了天亮。从最初只会简单筛选脱壳,到如今能把鲜果变成清洗、烘焙、研磨、封装一气呵成的成品,他的加工厂像株咖啡苗,在磕磕绊绊里扎稳了根。

每年咖啡采收季,周边村寨的农户都会背着鲜果来这儿。竹筐里饱满的红果子倒在分拣台上,经他的团队加工后,变成一袋袋印着“大美栗树”“临沧栗树”的咖啡豆、挂耳包。“去年收了1000多吨鲜果,加工成成品产值160多万元。”他扒拉着算盘珠子,眼里笑意藏不住,“收购价涨了,乡亲们种咖啡的劲头更足,有的人家把荒坡都垦出来栽苗了。”

今年开春,廖枪国特意在厂门口辟了块品鉴区。木桌上摆着自家烘焙的豆子、不同口味的挂耳包,还有印着澜沧江风光的礼盒。他拿起一盒礼盒摩挲着,指腹划过“临沧栗树”四个字:“今年全乡又扩种了,光满富山周边就新栽了200多亩。我打算从大田山、忙蚌这些核心区挑最好的果子,再把烘焙火候调得更精细,让咱栗树咖啡的味儿更独一份。”

从山间咖啡园到标准化加工厂,从论吨卖的原料到有了名字的品牌,廖枪国的脚印里,藏着栗树乡咖啡产业转身的模样。如今全乡1.5万多亩咖啡林里,不仅结出了让乡亲们鼓起来的钱袋子,更长出了闯市场的底气。一颗颗带着山韵的咖啡豆,正沿着品牌化的路,把栗树的山风、江雾与阳光,一点点酿进更多人的杯盏里。(张天宏  李佳)

来源:云县融媒体中心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