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区黄山幼儿园里,有一条特别的“街区”——每周三清晨,身着纳西族传统服饰的孩子们背着小挎包、手持记录本,兴高采烈地走进这片充满欢声笑语的小天地。这里便是该幼儿园独具特色的户外自主游戏“思米纸”现场。纳西语中,“思米纸”意为“孩子快乐的街子天”,而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它更是一个微型社会,一处纳西文化浸润下的“欢乐魔法街”。

古城区黄山幼儿园“思米纸”活动现场。(供图)
模拟街区,开启教育新篇

“思米纸”街区虽小,却是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茶馆、布艺坊、套圈店等9个摊位沿街铺开。仿真货币、角色扮演道具一应俱全,300多名大班、中班幼儿在这里轮流扮演“小老板”与“小顾客”,体验真实的社会交往与生活场景。
其中,套圈店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成为最受欢迎的“打卡点”。“5个圈换1次游戏权,套中1个玩具得1元钱”,简单的规则里藏着大大的智慧。“小老板”们忙着数圈、发圈,计算该给“小顾客”多少“报酬”;“小顾客”们专注投掷,记录自己的“收入”,一举一动间,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数字书写、按物计数等能力悄然提升。

孩子们体验东巴文字书写及东巴绘画。(供图)
据了解,参与活动半年的幼儿,10以内加减运算正确率提升42%,数字书写规范性提高35%,这些进步都源于孩子们在真实交易场景中的“做中学、玩中学”。
社会交往,搭建成长桥梁

除了数学能力的提升,“思米纸”更是社会交往的“练兵场”。套圈时,孩子们会主动排队;交易中,“小老板”与“小顾客”会协商“是否全部套中才算数”;游戏结束后,“小老板”们认真收拾玩具、整理套圈,收纳能力与责任感在细节中培养。小亮套中4个玩具后,主动与“小老板”核对金额并认真记录,完整呈现了“问题解决—数学运算—行为反馈”的认知链条。

孩子们正在玩套圈、投壶游戏。(供图)
在“思米纸”街区里,还时常上演着温暖互助的场景。有的孩子因为套圈技巧不熟练,屡屡失败有些沮丧,这时旁边的孩子会主动分享自己的小窍门,比如“手要稳,眼睛看准再扔”。而“小老板”们面对“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也会积极开动脑筋,和其他摊位的“小老板”商量“借款”。这种在游戏中自然产生的互助与合作行为,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美好,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社会交往体验。
文化传承,培养民族自豪感

“思米纸”活动是一场教育实验,也是纳西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从孩子们身上的传统服饰,到“街子天”的场景复刻,再到游戏中自然流露的民族语言与交往礼仪,文化传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孩子们摸得着、玩得到的生活体验。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在游戏中认识世界,更在浸润中感受着民族文化的温度。

孩子们体验当店铺“小老板”“小顾客”。(供图)
“思米纸”活动突破了传统数学教育的抽象性,通过“做中学、玩中学”的方式,让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如今,“思米纸”已成为黄山幼儿园的特色名片,其成功经验正逐步向周边学校推广。这一“孩子的街子天”,正用最本真的方式诠释着教育的真谛,让每个孩子在文化的浸润中、在快乐的体验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短评:
让文化薪火在欢声笑语中传承
8月6日的《丽江日报》报道了丽江市古城区黄山幼儿园创新开展“思米纸”教学实验的成功案例。“思米纸”活动,以纳西族传统“街子天”为灵感,构建了一个充满民族智慧的儿童成长空间。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学前教育提供了鲜活样本,更探索出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的融合新路径。
游戏是高效的学习载体。通过模拟集市交易,“思米纸”巧妙地将数学运算、社会规则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孩子们在数套圈、算报酬的过程中,10以内加减法正确率提升42%,印证了“玩中学”的教育价值。这种基于真实场景的学习,远比机械训练更能激发儿童内在认知动力。
文化传承需要儿童视角。活动摒弃了刻板的符号灌输,而是让纳西族服饰、语言、礼仪自然融入游戏环节。当“小老板”用纳西语招揽顾客,当孩子们协商交易规则时,文化认同已悄然扎根。这种浸润式传承,正是《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倡导的“活态传承”典范。
教育创新贵在回归本真。“思米纸”的成功,在于抓住了儿童发展的两大核心需求:一是社会性成长的实践场域;二是文化归属的情感纽带。它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民族文化的教育转化,既要尊重幼儿认知规律,也要维护其文化核心特质。
我国正推动非遗与国民教育深度融合。黄山幼儿园的实践表明,当传统文化以童趣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便能实现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的双赢。期待更多“思米纸”这样的创新案例,让文化薪火在欢声笑语中代代相传。
记者/和继贤 和崇珍(通讯员)
责编/雷凤姣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