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盈江县中医医院干部邵信维背上行囊,带着组织的重托,肩负乡村振兴使命,来到弄璋镇南永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医院的“专业人”到乡村的“领头雁”,从最初的“门外汉”到如今的“贴心人”,两年来,她以“学为先、谦为要、干为重”为“三字经”工作法,在弄璋一方土地上倾情奉献,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在南永村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学”字当头,筑牢根基强本领
“基层工作零经验,就得把学习当终身大事。”初到南永村,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工作,让邵信维深感“本领恐慌”。她深知,要做好乡村工作,必须先做“小学生”。她将“学”字刻在心头,坚持向书本学,深钻细研“三农”工作政策、乡村振兴有关会议精神等,精准把握工作方向;坚持向村干部学,跟着村“两委”班子“逛寨子”,练就走村入户的沟通“诀窍”;坚持向群众学,她最喜欢坐在田埂上听种养经验,在小院里搬个小板凳跟“咩巴”(傣语:大妈)拉家常,在与群众逐渐建起的“连心桥”上,逐步摸清村情、组情、户情“底细”。电动车、笔记本、碳素笔是她走访的“三件套”,密密麻麻的笔记里,记着群众的急难愁盼,更记着乡村发展的“症结”与“良方”。
“谦”字立身,附身为民聚合力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邵信维写在笔记本扉页的座右铭。她深知,驻村第一书记不是“官”,而是服务群众的“勤务员”。从医院技术人员到驻村第一书记,她主动转变身份,以“谦”立身融入基层。从每天带头清扫村委会卫生,到拿起铁锹和村民一起清理沟渠淤泥杂草、解决排水不畅难题,再到发动群众修订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她事事冲在前、干在先。
当发现部分村民小组“夏天开会坐树荫,冬天议事挤灶房”,群众缺乏像样的活动场所时,她心急如焚,多方奔走,争取挂钩单位支持,筹集到7.5万元帮扶资金。她用“不把自己当外人”的真情实意,凝聚起“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群众帮一点”的共建合力,建设成本降低了30%以上。50岁的电焊工李叔拍着胸脯说:“我干了一辈子电焊,活动室的活我包了!”在活动室建设现场,老党员带头平整场地,妇女小组主动保洁,她与村民一起搬砖运料……“感谢你们,活动室终于有了烟火气!”在他们的带领下,200余人次村民踊跃投工投劳,硬是将6个破旧闲置的场地,变成了党员学习、群众议事的“暖心屋”,凝聚起“干群一条心”的强大力量。
“干”字托底,实干担当惠民生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邵信维始终将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面对全村120余名留守儿童假期“看护难、辅导难”问题,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入户动员,组建了19人的“爱心妈妈”队伍,并组织假期返乡大学生,依托村民小组活动室、儿童之家,开办暑期班7场次,开展作业辅导、普法课堂、手工绘画兴趣活动等,让300余名孩子在“小教室”里长本领、学知识。
得知高一学生李某因心理问题休学在家,她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优势,协调资源,联系医院专业心理医生上门疏导治疗。经过持续地努力,那个曾经紧闭心扉的孩子给她打来电话:“姐姐,我明天回学校上课了!”简单的话语,让她湿润了眼眶,更是对她持续付出最好的回报。
为帮助村民鼓起“钱袋子”,她带领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50余人,赴梁河九保村、芒市洪驰农业公司“取经”,通过实地观摩、听取介绍、现场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在学习中找差距、学经验、促进步、谋发展。锚定“一村一品”思路,她积极“穿针引线”,推动南永村与弄璋天粮米业达成“种子公司+村委会+农户+企业”的合作模式,在屯汉村民小组建成水稻实验基地,发展订单农业,为村民增收“铺路搭桥”。
从矛盾调解到设施改善,从心理疏导到产业帮扶,她用“多面手”的担当,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
如今,南永村的活动室飘着烟火气,稻田里孕育着新希望,孩子们童真地笑脸灿烂,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邵信维的驻村任期有限,但她念好的“三字经”,留下的为民情怀和实干作风,深深印在了弄璋的土地上和百姓的心中,有力推动着南永村组织建设、治理效能和民生福祉的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来源:美丽盈江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