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菊秋:镜头里的丽江 藏着最动人的“舍不得”

2025-08-28 09:44:00 阅读量9298 字数1476


在丽江市玉龙县,白族女摄影师赵菊秋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熟知,但她镜头下的丽江,却以独有的温度触动着无数人。10 多年来,她用相机定格古城烟火、乡村百态,将对这片土地的 “舍不得”,酿成一张张有故事的照片。


1975 年出生的赵菊秋,与摄影的相遇像一场自然的邂逅。最初,她用手机记录晚霞、野花、闲猫等生活碎片,直到参加丽江市总工会摄影师高级班,才被相机镜头下清晰灵动的质感深深吸引,从此迷上摄影。


摄影师赵菊秋。(供图)


几乎每周,她都背着相机徒步进山。“拍多了便觉呆板,自己就开始琢磨,怎样才能让照片不只是好看,而且能有点意义?”赵菊秋说,自己也渐渐不满足于拍“漂亮的景”,转而想捕捉画面里的情绪。银杏树下追跑的小姐妹,大石桥下戏水的小女孩,稻田里摸鱼的小男孩;中元节河边放河灯的纳西阿孃,元宵节提灯笼的孩童,火把节里跳得酣畅的人们……这些画面里,既有岁月的静美,又裹着生活的烟火气。每当有人看着我的照片说“这张好像有故事”,那种被读懂的温暖,让人想继续按下快门。


通过不断学习,赵菊秋眼里便有了“摄影师视角”。那些平时忽略的细节,赵菊秋透过镜头放大、捕捉,让照片有了生命力。“每次按下快门,都像捡起了生活藏好的小惊喜。”赵菊秋说。


“丽江的美不仅仅是风光秀丽,还有各族群众勤劳而热情的景象。”在赵菊秋看来,一切美好的事物,在快门按下的瞬间,会被记录、被观察,最终与人联结。赵菊秋说,起初总纠结设备不够好、拍得不够专业,后来才明白:能定格让自己心动的瞬间,就足够有意义。


黑龙潭公园。(赵菊秋 摄)

童趣。(赵菊秋 摄)


“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丽江的美好和变化,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尽管辛苦,每当想到无数人能通过自己的镜头了解乡村、看到美好,赵菊秋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多年后再翻起这些丽江的照片,指尖划过的不仅相纸的纹路,更是当年按下快门时的心跳——是为一朵花停留的温柔,为一群人欢笑的动容,为一片风景驻足的虔诚。”赵菊秋说,原来摄影从不是为了留住什么,而是让当下的每一份心动,都有机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拥抱自己。


雪山下的劳作者。(赵菊秋 摄)


10多年来,赵菊秋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她在“云南发布”《丽江日报》“丽江读本”“玉龙文艺”等发表了100多幅摄影作品,并多次获奖。其中《摄影人》入选中国西南摄影联展;《元宵节》入选2024年首届云贵川民俗摄影“双年展”;《雪山下垦耘的劳动者》入选2024年云南省“清廉文旅”美术、书法、摄影联展;《祈福》入选云南省少数民族年节风俗摄影展;《高原五月忙》入选第一届云南省“绿水青山·彩云南”水文化作品展;《画中画》《美丽山乡》入选第三届“绿美云南万物生产”影像作品征集活动;《童年“渔”趣》入选人与环境摄影大赛“晒晒我的宝藏家乡”作品展。


“舍不得的丽江,根本拍不完。”赵菊秋说,因为“舍不得”本身就是一种“想留住瞬间”的情绪,镜头只是把你当下的这种心情,变成了能反复看的照片。所以,先让自己“舍不得”,才能拍出让别人也“舍不得的丽江”。


赵菊秋说,要更好地拍下“舍不得的丽江”,就要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热爱,把镜头真正扎进生活里——去等一场古城的晨雾,抓拍雾中挑着菜篮的阿婆;去追一次山间的溪流,记录溪边洗衣的纳西妇女;去守一轮雪山的落日,定格余晖里归家的老人。当镜头里装着烟火气、藏着人情味,当按下快门的一瞬间,都带着“想留住这份美好”的心动,拍出的便不只是风景,更是能让人心生牵挂的“丽江故事”。


fd96cb5a6861daa48be3277fbf912a9d.gif

记者/赵庆祖

责编/李映芳

二审/和众学

终审/谭元怀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