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吹动斑驳的门头上挂着的竹灯笼,推开门,远处是翠色的青山,往前百米,便是山顶,放眼——初秋的云雾笼罩着耐桥水库若隐若拂,清冷的早晨在薄薄的云雾里瞬间有了温度。“但,今日,我不想出门,只想在我的小院里,就着晨光,喝一杯清茶。”
杨松浩,楚雄州南华县雨露乡花树大村村民,半年前29岁的他带着2个好朋友回到花树大村,开启了独属于当代年轻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养老”生活。这个颇有年代感的院子在雨露乡的花树大村并不特别,院子的周边还是这样的院子。花树大村好几个年轻人和杨松浩一样,在外闯荡多年,卸下一身的疲惫,回到这个白族聚集的小山村里,把院子装饰成年轻人喜爱的模样,和好友、和家人过上了“岁月静好”的日子。
村子的围墙在太阳下是淡黄色的、在细雨里是橙褐色的,长年的风吹雨打,让土坯墙坑坑洼洼,徒手摸上去是年代的味道。村口的自助售卖机和咖啡桌是原来的老猪圈改造而成的,把猪槽从猪圈里挪出放在半墙上,栽上生命力旺盛的多肉,一把户外遮阳伞、一把椅子,外省游客在遮阳伞下一躺就是一下午。杨松浩把自家的小院取名“遇露鱼庄”,寓意“遇见雨露,如鱼得水”,推开“遇露鱼庄”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几个白色的楷体大字“雨落下的地方”,大字的下面是三五好友约着泡一壶茶或磨一罐咖啡,你说你的电影、我讲我旅游、他发他的呆,如此“时光静止,互不打扰”。坐在院里,闻着庭中的香樟树独特味道,看着树冠的影子随着阳光一点点移动,树后紧闭的厨房门仿佛还能看见老奶奶忙碌的样子。院里有餐桌、有茶具,有人喝茶、有人吃烤肉,小小的一方小院里,烟火满人间。运气好时,还能听见远处山顶传来的白族小调。
“把日子过成诗,把他乡变成我的故乡”。雨露乡的花树大村,像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又像一块藏匿于闹市的桃花源,世居的白族人家,习惯了跟着二十四节气劳作生活,习惯了把“清白传家”的照壁文化留给世人,旅居于此的“新居民”也有样学样,把村庄管理得井井有条,和村民一起晴时下地、雨时睡觉,傍晚吹风,夜里赏月。
来源:南华融媒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