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牧影:药山镇牦牛散养走出的致富之路

2025-09-03 15:32:02 阅读量1595 字数859

滇东北3000米苍穹之下,巧家县药山镇发拉村的高山草场似被云雾轻笼的水墨长卷。晨雾氤氲时,草甸若隐若现,牦牛的低鸣穿透层云,这里正上演着农户阮骨昌的牦牛养殖故事。他摒弃传统圈养模式,以“天地为栏”的智慧,将祖祖辈辈的养殖传统与现代生态理念相融,在崇山峻岭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致富之路。

五年前,站在祖祖辈辈沿用的狭小牛圈前,望着圈中因空间逼仄而日渐消瘦的牦牛,阮骨昌心中满是焦虑与不甘。彼时,周边养牛农户纷纷建造封闭养殖棚舍进行规模化圈养,但他却清醒地意识到,对牦牛而言,散养的模式更符合其生理特性,能更好地适应高寒环境。带着对传统养殖模式的深刻反思,他毅然背起简陋行囊,徒步丈量方圆百里的草地,他发现高山苔原的牧草种类繁多,不同海拔的植被随季节交替生长,若能让牦牛自由觅食,既能节省饲料成本,又能增强牦牛体质,于是他拆除围栏,将幼崽赶向广阔山野,开启了散养之路。

散养并非放任自流,而是科学与经验结合。阮骨昌在长期放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生态追踪放牧法”。他通过观察牦牛的活动路径,在危险路段设置简易警示标志,定期查看牦牛的粪便和采食情况,了解草场资源分布。凭借多年积累的气象经验,他能够在天气变化前将牛群引导至安全区域。为预防牦牛疫病,他还尝试采集当地常见草药,配制简易防疫汤剂供牛群饮用,这些方法有效兼顾了散养牦牛的自然习性和科学管理需求。

谈及未来,阮骨昌表示,发展牦牛养殖是立足家乡资源优势和气候环境特点,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高山散养的牦牛,生长周期较长,通常需4至6年才能达到出栏标准,但因自由奔跑、采食天然牧草,肉质紧实,脂肪分布均匀,风味独特,更符合市场需求。当前牛群规模已突破百头,希望能走向更大的市场,拓宽增收的渠道。

如今,每当破晓时分,第一缕晨光尚未穿透垭口的晨雾,阮骨昌已伫立山巅。他吹出独特韵律的口哨,100多头身形矫健、犄角苍劲的牦牛如黑色溪流,从草甸、峡谷间奔涌汇聚,宽大的蹄掌踏碎晨霜,油亮的皮毛在阳光下闪耀,绘就了一幅传统与创新共生、生态与财富共赢的壮丽画卷。

来源:巧家县融媒体中心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