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们看过来!4号链接玫红色中码今天补货了,高腰直筒裙裹出腰线,我黄黑皮穿都显白,喜欢的宝宝可以下单了!”镜头前,明丽华穿着她的热卖款国风傣装热情地与粉丝互动和展示……这位瘦小纤细的95后姑娘,是芒市返乡创业青年中的亮眼代表——她用一针一线,把傣族服饰“缝”进了省外姑娘的衣柜,“缝”出了一条创新的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之路。
从“不得已”到“有所为”
纠正傣装的“刻板印象”
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明丽华,曾在西双版纳深耕傣装教学,对这项民族手艺有着骨子里的热爱。今年年初,因家庭变故,她回到老家芒市,意外发现了新的“市场”,随着芒市旅游升温,旅拍机构里“抹胸+肩纱”的一次性傣装成了外地人对傣装的刻板认知。“这不是真正的傣装!”明丽华心里犯了急,真正的傣装剪裁高雅、线条灵动,能充分凸显女性的线条美,怎么能被简化成露骨的拍照服饰?
既回之,则为之!抱着“用手艺吃旅游饭”的朴素想法,更怀着纠正认知和传播文化的初心,明丽华在今年5月创办了“傣织间”服装定制工作室。她放弃批量生产的捷径,坚持自裁自缝,并运用“线上+零库存”的销售模式,借鉴芒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宣传经验进行线上宣传。在明丽华自己琢磨拍摄的短视频里,她把傣装“穿”进了日常,“傣装+咖啡、傣装+稻田、傣装+特色街道”的场景化表达,让傣装与日常自然融合,其中一条短视频还收获了30万+的曝光。“我想告诉大家,傣装不是景区拍照的‘一次性服饰’,它高雅大气,能融入日常,美得自在迷人。” 明丽华说道。
当傣装遇见国风
让传统服饰“活”起来
走进明丽华的工作室,衣架上陈列的傣装透着浓浓的“精致感”:薯莨香云纱的上衣泛着温润光泽,真丝花罗的筒裙轻透飘逸,织锦缎衣角的小翘边暗藏巧思……这些本该出现在精品旗袍上的新中式面料和设计,被她“搬”到了傣装上,成了独树一帜的“国风傣装”。
谈及“国风傣装”的特别之处,明丽华介绍道:“第一是布料的不同,我用的都是一些做精品旗袍的新中式面料,不仅看起来质感高级,穿起来还透气舒适。第二是版型的不同,我在剪裁和装饰上加入了许多国风巧思,比如这件织锦缎面料上衣,衣角处我特意设计了小翘边,不仅显得美观独特,还可以拉高腰线、修身显瘦,这个一字型的小盘扣也是借鉴了新中式的款式……”
在明丽华的傣装创新里,藏着对设计的自信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传承不是照搬,要让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就得创新!我在设计国风傣装时真的很用心,像这套刚上新的款式,上衣面料用的是80支棉,才预售几天就已经预订了50多套。”
这份创新,也让她的“国风傣装”成了“行走的名片”。不久前,一位客人穿着她的傣装在芒市傣族古镇游玩时,被路人连连夸赞并索要链接,为她吸引了一批新客户。一次,来自广州的两位客人因急着穿傣装拍照,她赶工到凌晨3点送衣,却因觉得“不够完美”,在客人拍完照后重新缝制一套更换——这份对品质的执着,让她的口碑越传越远。明丽华的订单80%来自省外的客户,他们都是通过直播或短视频了解到“国风傣装”,客人们纷纷表示:“第一次见傣装能这么设计,既保留了民族本味,又能穿出时尚和高级感。”目前,她的直播间日均销量稳定在50单左右,还常常供不应求。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让傣装被更多人看见
除了“国风傣装”设计师,明丽华还有一个身份——德宏州职业学院的外聘教师。每周,她都会走进课堂,教学生服装设计、剪裁技巧,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
谈及未来,这个直率的姑娘打趣地说“只想多赚点钱!”,但话锋一转,眼里多了份认真:“更想让傣族服饰走出云南,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民族服饰有多美!”现在的她,依然自己设计、自己剪裁,没办法批量生产,但看着课堂上认真学习的学生,她觉得传承的“种子”已经在发芽……“我一个人做,再快也赶不上订单,所以如果能通过教学,培养出更多会设计和缝制傣装的人,让这份技艺才能传得远,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或许不久的将来,学生们可以接过她的接力棒,让国风傣装从“小众喜爱”变成“大众潮流”,让傣族服饰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返乡创业的“有志青年”,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播者”,明丽华的故事,是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传承非遗的缩影。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越来越多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带着专业与热爱回到家乡,用创新的思维激活传统,用实干的精神点亮梦想——他们让“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也让文化传承有了更鲜活、更持久的力量。
来源:芒市融媒体中心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