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翔区马台乡那杏村的云雾山间,春茶吐绿时,采茶人指尖翻飞;秋阳正好时,炒茶锅香气四溢。这片被茶马古道浸润的土地,正以茶为引,奏响乡村振兴的乐章。从那杏村的一叶茶香,到马台乡的多元绽放,再到临翔区的全域兴农,特色农业的蓬勃生机正铺展成一幅富民强区的动人画卷。

那杏茶韵
薪火相传扎下致富根
“清晨采芽尖,傍晚炒茶香,女儿忙樱桃,儿子采核桃,这日子比春茶还甘甜。”那杏村茶农李大姐的话,道出了那杏村茶产业多元带来的变迁。
回溯这个山村与茶的情缘,那杏村的茶故事,要从20世纪50年代讲起。
1956年,依托500余亩古茶树资源,李光荣、刘世文等第一代茶人牵头建起那杏茶厂,老树粗毛红茶沿着山路远销,村民靠工分换来了第一笔稳定收入。
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谭正武等第二代茶人带着“闯”劲改写历史,从挑茶步行三小时去临沧城售卖,到建起自己的初制所。“当时一斤芽头能卖8块,是传统茶叶的4倍多!”于是村民们算清了细账,走上了精制细作的路子。

“现在不仅要种好茶,更要守好山。”如今,第三代茶人接过接力棒,年轻人的新理念里藏着新追求。
2015年起云南省公安厅挂钩帮扶那杏村,补贴农户嫁接新茶种,安装紫外线防虫灯,推广生物有机肥,组织茶叶技术培训,3000 余亩有机茶园认证让“那杏茶韵”成了金字招牌。

除了家家户户田前院后的茶叶之外,那杏村的“致富树”越来越多。春日里,樱桃缀满枝头,红似玛瑙甜如蜜,摘下的是丰收,品出的是幸福;山坡上,核桃树郁郁葱葱,饱满果仁藏着“金疙瘩”,每一颗都是自然的馈赠,每一片叶都摇曳着增收的希望。田间地头万寿菊铺就金色花海,既扮靓了乡村,也成了村民手中的“软黄金”,花海深处是笑颜;还有那龙胆草,低调生长却能量满满,不起眼的小草摇身变“黄金草”,让土地焕发新活力。樱桃红核桃香,菊花开草药旺,那杏村的这些“致富树”共同种出了四季好光景,栽下了家家富裕梦。
马台乡域
多元共生铺宽振兴路
从那杏村放眼马台乡,茶的故事正延伸出更多篇章。作为茶马古道重要驿站,马台乡承续着“盐茶集镇”的商贸基因,如今已形成“茶为核心、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唐家村的山林中,甜竹笋破土而出,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的竹笋产业,让“山珍”走出大山变“金品”;平掌村的田垄里,三七绿意盎然,一株株药材扎下深根,也扎稳了村民的“钱袋子”;南糯村的蓝莓园里,现代化农用设施整齐排列,科技为蓝莓生长保驾护航,蓝莓不仅甜在舌尖,更甜透了产业升级的新路径;平河村的瀑布飞流直下,水雾缭绕间成了网红打卡地,生态旅游带火了农家乐、土特产生意,让好风景真正变成了好“钱景”……从生态旅游到特色种植,从传统培育到科技赋能,马台乡以多元共生为笔,在振兴路上铺就了一条宽广通畅的致富路。

临翔全域
全链发力绘就新图景
从马台乡向外延伸,临翔区的特色农业版图更显壮阔。全区238万亩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上,茶叶、坚果、蔗糖、油菜等产业各展风采,共同书写着高原特色农业的答卷。165.15万亩茶园里,有机认证、雨林联盟认证的茶叶茁壮成长,昔归茶的醇厚与古茶园的底蕴交织,14.65万吨的年产量撑起257.91亿元的综合产值,让“重点产茶县域”的名片愈发闪亮;53.17万亩核桃和16.43万亩坚果郁郁苍苍,从山间果实到市场优品,每一颗都承载着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希望;7.81万亩蔬菜从冬春菜园出发,通过冷链物流奔赴上海、重庆等远方市场,9.68万吨产量筑牢4.84亿元产值根基;7.84万亩油菜不止产油,更以“农旅融合”解锁“菜、花、蜜”等多元价值;6.3万亩甘蔗通过成熟产业链转化为4.01亿元综合产值,甜透了澜沧江沿岸的日子……从山间茶林到田间菜园,从特色种植到全链加工,临翔区以全产业链思维激活每一份资源,让特色农业的新图景在实干中愈发清晰动人。

从茶马古道的驼铃声声,到如今生态茶园的清香四溢;从那杏山村的茶尖露珠,到临翔大地的万亩绿意,特色农业的故事里,有传承的坚守,有创新的突破,更有乡村振兴的希望。这片被山水眷顾的土地,正以茶香为引、多元并举,在高原特色农业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为乡村振兴写下更动人的注脚。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