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盈江县新城乡,提起“朗娣”,几乎无人不晓。傣语中,“朗”是阿姨,“娣”是她的名字。人们说,农作物生病了找她,不知道如何施肥了找她,就连田埂山坡上种了什么、哪块地最近有什么动静,问她,准能得到答案。她就是廖晓娣,新城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自1993年从农校毕业分配到新城乡工作,二十多个春秋悄然走过,她用日复一日的行走、观察、倾听和解答,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受信赖的农业“贴心人”。

“我就是对新城的田、新城的村寨有感情。”廖晓娣笑着说。她熟悉新城乡的每一块田的“脾气”,知道每一个村寨角落栽种着怎样的作物。哪块水稻最近叶片发黄,哪片甘蔗该防虫了,哪户人家今年试种了新品种……她都清清楚楚。乡亲们都说,廖晓娣心里好像装着一幅“活地图”,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农业状况、作物生长的“实时图谱”。
2019年,新城乡新龙村党支部书记一职暂时空缺,乡里需要有人顶上。她二话不说,服从安排,一边继续负责农业技术推广,一边挑起村级事务管理的担子。“组织需要,我就去做。村里情况我熟,能帮一点是一点。”她说得轻描淡写,做起来却毫不含糊。
“我们都喊她‘朗娣’。”一位傣族老乡一边给水稻喷洒药剂,一边说,“上次我家稻田突然发黄,我不知道怎么办,赶紧打电话问她。她第二天一早就来了,蹲在田埂上看了好久,告诉我不是病害,是排水有问题,还教我怎么疏通。”这样的故事,在新城乡比比皆是。

廖晓娣在田间发现农作物病虫害。
她总是能第一时间敏锐地发现农作物病虫害的苗头。有时候是下村路过时多看一眼,有时候是接到农户电话描述就立即警觉。随后,她就会通过微信群、电话通知,或者直接走进田间地头,把防治信息快速传递出去。“早发现、早防治,农民的损失就能降到最低。”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她不光是乡亲们的“农业专家”,也是同事眼中的“贴心大姐”。年轻同事遇到工作难题或生活困扰,总愿意找她聊聊。她往往不说话,只是安静地听,然后在最恰当的时候,给出最中肯的建议。有时,她甚至会默默带来同事正急需的一本技术手册、一包种子样本,或者只是一杯热茶。
“晓娣姐就是我们的定心丸。”年轻的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蔡学明说,“有她在,我们就很踏实。”

廖晓娣指导村民发展咖啡产业。
二十多年,廖晓娣没有离开过新城乡,没有离开过农业一线。她行走在田埂山坡上,穿梭于村寨农户间,把技术送到地头,把农机安全和农作物安全送到群众心头。她的故事并不轰轰烈烈,却如涓涓细流,浸润着新城乡的土地。
在廖晓娣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名基层农业技术员的坚守与热爱,是一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朴实情怀。她,就是新城乡田埂坡地上那道温暖而专业的风景线。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