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系列网评⑨|个人信息保护,靠技术更靠提高警惕性

2025-09-15 11:07:39 阅读量1465 字数1269

今天,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等重要活动,将在云南昆明举行。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及12场分论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招聘会、网络安全博览会暨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国际推介会等活动将陆续开启,网络安全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等宣传普及活动将接连开展,同时还将发布一批网络安全重要研究成果……可以说,“网络安全”将是这周的醒目话题,提醒人们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务必加强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确保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安全,营造“网络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网络安全观是个挺大的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呢?昨天,公安部网安局发布的一组宣传海报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它包括增强网络知识、加强防范意识、保护个人信息、确保数据安全、保障办公安全5个方面。其中,跟普通人最相关的恐怕就是“保护个人信息”了。身份信息一旦被盗用,轻则遭受推销电话“轰炸”,重则面临不法分子的电诈攻击,或是“开盒”等网络暴力行为,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今年以来,公安机关披露了多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涉及快递、教育、金融、医疗等多个行业。不法分子使用高科技手段窃取个人信息,例如通过“爬虫”技术抓取公民个人隐私数据,甚至制作、投放木马程序侵入计算机后台,手段更加技术化、隐蔽化。有人可能还记得,今年央视“3·15”晚会上,曝光了某些网络公司通过所谓的“大数据获客软件”,在网络上大量窃取用户的姓名、手机号码、兴趣爱好甚至社交媒体账户等信息,用于出售牟利。报道中说,“通过软件,海量的用户信息成为待售的商品”。更令人担心的是,AI(人工智能)技术也被用来盗取个人信息,成为犯罪工具。今年已有案例表明:有人利用AI合成语音或者“换脸”,欺骗受害人及其亲属的钱财。这些例子都表明,随着网络应用的丰富和技术的进步,非法获得个人信息的情况也在变化,技术门槛降低,获取范围更大,“效率”更高,潜在危害也更大。当个人信息被明码标价交易,不但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受害者,还可能涉及企业数据泄密、非法数据交易等更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此类案例既然被披露出来,就表明已经有了反制和防范的手段。除了公安部门严厉打击此类行为,一些互联网企业也从技术角度出发,打造出个人信息保护方案。特别是这次网安周期间,将发表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些重要成果,如《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等,就是为了应对新型网络安全风险;另外还将举行“个人信息保护日”主题日活动,从宣传角度来提醒大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

哪些是良好的上网习惯?其实公安机关也早有提醒。例如:账号密码定期更换、开启实名认证、警惕任何人发来的陌生链接与二维码、下载软件要通过正规渠道、谨慎授予手机应用权限、日常使用社交软件时妥善处理个人信息痕迹、不要在手机里储存证件照……

移动互联时代,也是有法律保护,有技术加持,能守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时代。法律、技术的双重保护固然重要,但守护个人信息安全,更应该靠每个人提高警惕性。毕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永远是自己。

来源:都市时报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