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追梦人 | 当寿光遇见弥渡:李树春的双绑实验

2025-09-16 16:38:41 阅读量1228 字数1726

不做简单的政策搬运工,而是成为创业生态的培育者。

近年来,大理州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用精准的政策支持解初创之困,以开放的资源平台破发展之局,让每个异想天开的创意都能找到生长的缝隙。

大理不仅是旅人的乌托邦,更是创业者的实验场。今天,大理州融媒体中心继续推出《大理追梦人》系列报道,带您走近这群造梦者,在不同的故事中感悟坚守、拼搏、勇敢的青年创业精神,感受大理宜居宜业的独特魅力。

今天带来大理追梦人系列报道第十篇——

“我要做事业,不是做生意,成就乡亲,就是成就自己!只有扎根乡土,才能枝繁叶茂。”

 ——李树春

人物小传:李树春,男,1970年生,山东省寿光市人,大理弥渡县新农人代表。2012年带领团队将北方设施蔬菜技术引入弥渡,克服技术瓶颈和管理难题,创新培养职业新农人,使农户日收入从40元提升至最高300元。2020年首创“双绑”模式,带动228户农户共同发展。2024年实现年产值1.8亿元,其模式被列为云南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并在周边县市推广。

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树春(霍时雨 摄)

在弥渡县,提起“山东老李”,当地农户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位来自“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的企业家李树春,用11年时间,将北方的设施农业技术扎根大理,不仅带动2000多亩蔬菜基地年产值突破1.8亿元,更创新“双绑”模式,让农户从“打工者”变“合伙人”,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

2012年,李树春带着团队从寿光来到弥渡时,没人相信这个“外乡人”能种出高产值蔬菜,“当时县里的人都觉得我们是撒谎的骗子。”他笑着说。此前,他在寿光从事设施农业设备制造,因行业萎缩转型,经过在全国考察后,他发现云南的气候是发展设施蔬菜的首选之地。

李树春和员工在基地检查番茄苗生长情况(霍时雨 摄)

然而,创业首年他就遭遇了“水土不服”。2013年3月,他们在弥渡县建第一个基地时,北方的建棚经验完全失灵,“土地非常硬,工人一天打不了几个坑”,最后他不得不从山东调来设备。到了七八月雨季,“雨水集中来的时候,搞得我们措手不及,还淹掉两个棚。”李树春回忆道。

更大的挑战来自管理模式。当地农户习惯做散工,对李树春推行的计件承包制强烈抵制,甚至集体罢工,“他们宁愿一天就挣40块钱,也不愿承包”。李树春只能自掏腰包,先承诺保底工资,等农户发现承包下来一天能赚100多元后才慢慢接受。如今,基地嫁接工日收入最高达300元。

2020年,李树春面临新挑战:农业用工老龄化加剧,传统模式难以为继。他提出“双绑”模式——企业绑定合作社、农户绑定企业,由企业担保贷款,农户以土地和劳力入股,共享收益。在推行“双绑”模式的关键时刻,李树春遭遇了创业以来最大的打击——与他并肩作战8年的股东们集体选择退出,“因为风险太大,他们就是想稳稳地赚点钱,干几年就回家了。这是我辛辛苦苦用心带出来的团队,最后他们撇下我一个人,这心里的难受和酸楚,只有我自己知道”。

李树春和员工检查种植基质(霍时雨 摄)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李树春倍感孤独,“我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把群众都带进来,这才是未来的发展之路”。他承受着不被理解的苦楚咬牙坚持,为第一个合作社担保300万元贷款,“当时像小岗村按手印分田一样悲壮。”他感慨。第一年,因农户技术不熟部分亏损,但第二年就实现了盈利,合作社亩产收益超3万元。如今,“双绑”已在弥渡推广,并逐步向周边县市扩展。

“弥渡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了”。如今,这个山东汉子已经深深扎根弥渡,不仅把儿子和女儿的户口都迁到了这里,还让学金融的女儿辞去深圳的工作回来参与企业管理。“父母起初说我‘没种过地瞎折腾’,现在看到我们的发展,已经完全放心了。”说到这里,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李树春在办公室开会(霍时雨 摄)

在大理奋斗的十多年里,李树春对当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人社部门给我们送来了非常多的政策和信息,在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我们争取了更多发展资源,还搭建了就业创业平台,推动企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事虽难,做则必成。李树春的创业目标朴素而深远,他要把设施蔬菜做成可以世代传承的事业,“将来我要给孙子孙女们讲故事,说说爷爷当年是怎么带着乡亲们一起富起来的”。

来源:风花雪月号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