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值7.45亿元!丽江这个“山疙瘩”成为助农增收“金疙瘩”

2025-09-27 10:31:31 阅读量4048 字数1478


在古城区开南街道的一片茂密林地下,丽江恒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和万龙捧起一颗重达2.8公斤的魔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目前,这片1200亩的林下魔芋基地迎来采收期,工人们穿行林间,采挖、去根、装筐,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魔芋特有的清香。“这批品质好的魔芋,早被四川客户以每公斤9.5元的价格预订了。”和万龙的声音中透着自豪。这样的丰收场景,正在丽江多个山区同步上演。

采挖的新鲜魔芋。(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生态种植:林下经济的创新实践


 “今天的测产数据显示,林下魔芋亩产达1662.34千克。”丽江市经济作物工作站农艺师和晨曦在测量点记录着数据。这种“林芋”共生模式已成为丽江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典范:林木为魔芋提供天然遮阴,减少烈日直射;魔芋在生长过程中几乎不需要化肥农药,落叶腐化后成为林木的天然养料。


林下魔芋基地。(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今年,丽江恒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基地首次尝试的1200亩林下种植区,划分为500亩良种繁育区和700亩商品种植区,预计总产量超1500吨。 从最初的传统种植到如今的林下规模化发展,带动15个村的3000户农户实现了增收。


产业扩张:数据背后的发展活力


2024年,丽江魔芋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收获面积70586.12亩,总产量79741.69吨,产值达7.45亿元。魔芋收购价格在每公斤6元至7元,创近年新高。


农户正在采挖魔芋。(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到2025年,全市魔芋种植面积达87893亩。”丽江市经济作物工作站副站长张建祥表示,大田种植、林下种植和袋装种植面积较去年均有显著增长。这种扩张势头的背后,是种植户信心的大幅提升。良好的市场行情带动种芋价格水涨船高,产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全链发展:从“山疙瘩”到“金疙瘩”的蜕变


2024年,全市8个经营主体加工产能达2.2万吨,线下销售魔芋产品约0.76万吨,销售额达1.9亿元。产品类型从最初的魔芋干片、魔芋精粉,逐步扩展到魔芋低聚甘露糖等精深加工产品。


魔芋加工现场。(资料图)


张建祥说: “我们的产品不仅销往四川、湖北、河南、上海等国内市场,还出口法国、美国等国际市场。”目前,丽江共有魔芋产业相关经营主体87个,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这些市场主体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


科技赋能:品质提升的坚实保障


丽江魔芋产业的快速良性发展,得益于一套完整的科技支撑体系。农技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种植和规范管理。良种繁育、病虫害绿色防控、高产栽培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


市、县专家组对魔芋进行测产。(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我们持续在魔芋良种繁育、林下种植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晨曦表示,科技赋能不仅提高了产量,更保障了魔芋品质的稳定性。这种技术支撑使得丽江魔芋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品质优势,为品牌建设打下坚实根基。


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的富民效应


魔芋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丽江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山区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参与种植、基地务工等多渠道实现增收。一颗颗曾经的“山疙瘩”,真正蜕变为助农增收的“金疙瘩”。


刚采挖的魔芋。(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产业兴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随着魔芋产业链的持续延伸,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这种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正在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丽江答卷。



记者/赵丽军 王仕昌(通讯员)
责编/钱吉梅
二审/和众学
终审/郭俊燕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