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半,位于海拔3000余米的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蓝莓温室大棚里,工人逐渐忙碌起来,这片1000亩的高海拔基地可填补云南蓝莓6月至10月的无果“空窗期”。而建在大具乡贫瘠荒滩上11月至来年5月正常采果的低海拔基地,农业技术让牛都喂不饱的土地变成了蓝莓生长的“沃土”,也成了村民就近就业的“热土”。
“在家门口打工,每个月固定收入超过4000元。”片区管理员张淑芳边擦汗边说。这两个实现蓝莓全年采摘、村民全年务工的基地,正是当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云南农业正逐渐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模样,种子“上天”开启太空育种蜕变之旅,种植“上网”实现农业指标智能监测控制,产品“上新”精深加工附加值倍增,向新、向绿、向上……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云南路径”,正以科技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以产业链延伸联农带农共享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果农在云南瑞丽瑞垦巍小檬户兰香水柠檬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工作。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育种“上天”:高原物种长出“新基因”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遨游太空、返回地面、实验室育苗……经历一系列复杂而精密的培育流程后,37株承载着科研人员心血与期望的“太空花椒”扎根昆明市东川区的土地,迎接阳光雨露。
“这些种子曾搭乘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遨游太空。”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陆斌介绍,花椒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无法通过传统杂交育种方式选育新品种,航天诱变是突破花椒良种化的关键路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航天育种为云南高原特色物种打开了“基因升级”的新通道。航天器的载荷资源非常宝贵,要获得太空之旅的“车票”并不容易,要有优秀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要适应太空环境与在轨周期的苛刻条件、要有扎实的前期科研工作和后期研究能力。
“云南的高原种子已经参与过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实践十号等多次发射任务。”云南省太空生物科技发展促进会会长姜晓薇说。
云南农业大学、昭通市农业科学院、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回顾历次搭载名单,上面不乏一批基层高校、科研院所。“作为一名地方兰科植物研究员,有幸让自己的项目‘遨游太空’,为研究打开了广阔空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蒋宏感叹。
科研人员想找到一个新的育种材料,可能要历时10年、20年,甚至得翻山越岭寻找自然突变植株。“‘种子上天’能在相对短时间里带回大量突变材料,为育种工作按下‘快进键’。”蒋宏说。
云南拥有中药材、花卉、野生菌、咖啡等丰富的高原特有物种,这些物种经过太空诱变后,更容易产生适应高原环境、兼具优质高产的突变性状,逐步构建起具有高原特色的“太空基因库”。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试验田里,一片片滇龙胆长势喜人。作为云南道地中药材,滇龙胆曾长期受困于传统育种瓶颈:亩产卡在300公斤左右,还易患根腐病。“我们把种子送上神舟十号,历经组培、选育、扩繁、栽种,终于筛选出优质、高产、高抗性的‘滇龙胆航天1号’‘滇龙胆航天2号’‘滇龙胆航天3号’品种,获得了国家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认定,不仅产量提升,抗病力也强了。”该研究所所长李荣福说。
安宁市现代农业园区玫瑰种植示范园里暖意融融,一茬玫瑰刚完成采收。“这些是‘来自星星的玫瑰’,由太空种子培育而成,颜色更鲜亮、花瓣层次感更强。”云南锦科花卉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技术员田连通拿起一朵粉白相间的玫瑰,“现在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我们下一步要扩大种植面积”。
航天育种开辟了一个连接天和地的育种新路径,越来越多的种子踏上这一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征程,更多高原物种焕发着新的活力。
种植“上网”:5G+AI让农田“会说话”
农业现代化,要有科技支撑。
“点击屏幕,就能看到古茶林的实时温度、湿度、生长进度。”在普洱景迈山普洱茶大数据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李杨指着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不断跳动:从土壤墒情到病虫害预警,再到采摘后的加工物流,全链条信息一目了然。
“我们用5G无线传输和物联网设备,在茶园安装了传感器。”李杨说,“结合历史数据和AI模型,将茶叶生长状态实时上传到茶园管理平台,构建茶叶生长模型和病虫害模型,为广大种植户和管理单位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服务。”
从澜沧江畔的千年茶林,到哀牢山区的野生菌秘境,云南的智慧农业正顺着高原的脉络延伸,在不同生态、不同作物间找到适配的“科技解法”。
在盛产野生菌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一些村民们已养成了“看数据采菌”的习惯。“以前找菌子全凭经验,遇到干旱年份,在山上白白转一天。”南华县检验检测所所长罗建福指着一套智能检测设备说,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湿度、降雨量、风速等数据。
云南正通过“智慧云农平台”整合全省农业数据,接入人工智能技术,为高原特色农业量身定制数字化解决方案。今年3月,昆明国际数据交易所数据要素流通服务平台上线,更是让农业数据变成了“可交易的资产”。
“我们正在挖掘鲜花、咖啡、橡胶等特色农产品的数据价值,让数据成为农业升级的‘新化肥’。”云南移动综合部工作人员倪婷说,未来,云南的农产品不仅能卖得好,还能通过数据赋能,卖得更“聪明”。
产品“上新”:“土特产”变“高端货”
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在菜籽油飘香的云南罗平富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油菜籽自动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从清理、压榨到精炼,全程可视化。
“这瓶‘滇东一花’菜籽油,用的是中国农科院的‘7D’专利工艺,能最大程度保留油菜籽的营养和香味,因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青睐。”公司销售部门负责人石磊拿起一瓶金黄的菜籽油介绍产品的“高端密码”。
罗平是云南油菜花种植第一大县,每年春天,百万亩油菜花吸引无数游客,但“赏花经济”过后,油菜籽大多以原料出售,附加值低。“我们引进‘7D’工艺,专门针对云南富锌油菜籽研发,能实现年加工菜籽3万吨,产油1万吨。”石磊说,“这款油符合现代健康饮食需求,去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还带动了周边500多户农户种油菜。”
罗平的探索,是云南延伸农业产业链的生动实践。通过招商引资,当地引入了一批油菜精深加工企业,并提供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除了传统的菜籽油加工,罗平的油菜加工企业还不断开发菜籽油调和油、小瓶装礼品油等产品,提高油菜的附加值,让“一朵花”绽放极致的价值。
边城瑞丽则用“全链思维”让一颗柠檬闯出了新市场。
走进瑞丽的柠檬种植基地,香气袭人。工人们穿梭在果树间,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青绿色的香水柠檬。
在味小檬食品的智能化加工车间,这些柠檬正经历“吃干榨净”的蜕变:AI智能分选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快速捕捉每一颗果实的外观特征,机械臂准确地将它们分送到不同的流水线上;果皮被冷榨提取出珍贵的精油,果肉被压榨成清澈的纯汁,果蓉和囊衣则经过收集研磨用于制作面膜。
“瑞丽全年可开花结果,还不受台风影响。”瑞丽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文波说,自2022年引进企业合作种植以来,当地通过“农场占股40%、企业占股60%”的模式,已建成香水柠檬全产业链加工厂,农户承包50亩种植单元,年收入可达10万元。
通过这套精深加工体系,香水柠檬的价值提升了数倍。“原本每吨三四千元的鲜果,经过加工后产值可达数万元。”看着生产线上鱼贯而过的柠檬,负责人李利信心满满,“我们要让云南的香水柠檬香飘更远的地方”。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价值升级,始终围绕“立足资源、延伸链条、科技赋能”的核心逻辑展开,而孟连牛油果的逆袭,则将这一逻辑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维度——从“本土畅销”走向“国货标杆”,再到“国际出海”。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牛油果基地里,一个个饱满的牛油果挂满枝头。“以前国内牛油果大多靠进口,现在我们孟连的牛油果,干物质含量比进口的还高,‘树上熟’的口感更好!”孟连县牛油果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县政协主席杨春华自豪地说。
如今,孟连县已成为国内种植规模最大的牛油果产区,不仅实现了牛油果的规模化种植,还通过精深加工开发出护肤品、饮品、零食等10多种产品。“我们采用‘334’分配机制,企业、村集体、农户分别占30%、30%、40%,去年带动3000多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2.5万元。”杨春华介绍,今年第一批出口的牛油果已经在泰国上架,“要让世界尝尝它们的味道”。(记者 何春好 胡了然 丁怡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