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滇池畔,108公里环湖绿道上满是鲜活气息:骑行者的身影掠过湖面,海晏村的游客举着手机定格落日,咖啡集市的民谣伴着香气漫过草坪。

海晏村的游客举着手机定格落日 胡妤雅 摄
这条串联湖光山色与百姓幸福的绿色长廊,不仅是昆明的“城市会客厅”,更是云南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以优势为基,走好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回顾过去,2021年以来,云南的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50.05%提高到2024年的54.11%,年均增长1.02个百分点,昆明都市圈被列为全国27个都市圈之一;新增城市建成区75平方公里,建成城市道路超过1万公里,新建改造地下管网2.7万公里;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近110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5万多个、惠及450多万人……全省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城乡环境越来越美,各族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面对发展中存在的差距,云南坚定地向外借智、向优对标:2022年至2025年,云南省党政代表团四度赴上海“取经”,从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徐汇滨江城市片区、奉贤规划资源展示馆到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再到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虽行程各异,但初心一以贯之——认真学习上海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先进经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而独一无二特色优势
则是云南最深厚的发展“底牌”
云南拥有生态宜居的独特优势,这是城市发展的天然吸引力。云南生态好、气候好、空气好。夏天,全国不少地方酷暑难耐,而云南平均气温不超过30℃;冬天,北方寒风刺骨,云南大部分地区则温暖如春。这样的条件,全国绝无仅有,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到云南旅居。据统计,2024年,累计有389.75万人来到云南旅居,云南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用脚步投票”的理想旅居地。
改造后的土瓜冲村吸引了众多旅居者 符皓 摄
云南也拥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这是城市发展的硬核支撑力。云南的绿色能源、矿产资源、高原特色农业、文旅资源、生物资源等在全国都独树一帜。做好资源转换文章,就能为城市发展换来产业、换来技术、换来人流。
云南还拥有城镇化的后发优势,这是城市发展的增量动力源。根据城市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是快速发展阶段。到2035年,如果按65%的城镇化率来算,我省还有10个点的空间。按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换算,我省每增加1个点,就有近400亿的投资和消费。由此可以看出,未来10年,我省城镇化发展不仅后劲足,而且是拉动和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手握这些“底牌”
全省各地还要思考
如何把它们转化为发展优势
具体怎么做?
会上围绕7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
以加快房地产发展为例,一边是稳步增长的城镇化率,另一边是日益升温的旅居热潮,各地应该把握这些机遇,提高供给的精准性、找对销路,结合实际出台一些切实管用的促销政策。同时,搞好宣传推介,宣传好云南宜居的优势、优惠的政策,如此,才能让城镇化与旅居需求双重动力,共同激活云南房地产市场。
而聚焦云南的资源禀赋,推动产城融合,正是解锁未来价值的关键“密钥”。城镇化率高达80%的普洱市思茅区,发挥普洱茶、咖啡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康养旅居等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很多人进城;昆明市持续打造108公里的滇池绿道,其中40多公里布局了业态,成了一条充满活力的“绿道经济带”……类似的经验都值得借鉴。
通过做强园区主阵地、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培育城乡消费新业态,将有效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互促共进。
从滇池绿道的烟火气
到城镇化的增量空间
再到资源禀赋的转化潜力
云南城市发展的逻辑清晰可见
以优势为“王牌”
才能最终走好
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
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责编/王君霞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