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家长夜校”点亮乡村之夜

2025-10-14 10:24:39 阅读量2563 字数2106



以身作则不沾毒;防溺水的弦要绷紧;孩子考试成绩差,不能上来就打骂……云南推行乡村“家长夜校”,利用晚间或适宜时段为群众提供优质家庭教育服务,探索以家庭“小细胞”打通基层“末梢神经”的新路径,成为家长愿听、孩子喜欢、社会认可的品牌活动。


点亮乡村家庭教育灯塔

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于一体,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教育理念陈旧等问题普遍存在。“‘一老一小’事关万千家庭的福祉,我们以民生为舵,破解乡村家庭教育难题。”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艳说,“通过整合资源,云南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家长夜校’文明实践品牌项目,点亮乡村家庭教育灯塔。”


2024年7月,红河州红河县甲寅镇龙美村第一期“家长夜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讲,老师将家庭教育理念、法律等知识用哈尼语讲出来后,家长眼睛亮了起来。“一年多来,课程内容不断丰富。”甲寅镇党委书记马文亮说,家长在轻松氛围中“充电”。


红河州“家长夜校”服务“一老一小”群体


目前,率先试点的红河县累计开展乡村“家长夜校”780余场次,5.6万名家长参与。参与模式从“干部挨家动员”转变为“群众抢着来”,有时座位不够,家长就自带板凳旁听。红河州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应亥宗说,“家长夜校”聚焦乡村,从家长抓起,帮助他们形成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带动群众提升综合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自今年3月起,云南在全省推广乡村“家长夜校”工作。保山市首期“家长夜校”吸引400余位家长参加,心理学专家讲解“做高影响力的父母”通俗生动;大理州弥渡县以情景剧《别人家的孩子》吸引300多名中小学生家长参加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群众愿来爱来、听懂会用的课程。


今年上半年,云南全省开展“家长夜校”逾千场次,参加群众逾10万人次。“农村家长综合素养和能力得到提升,社会治理和家校合作进一步深化,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共识逐渐深入人心。”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文明办主任彭斌说,这一探索为基层治理赋能蓄力,凝聚起乡村文化振兴强劲动力。


探索家庭教育新模式


为营造“家长夜校”开班的有利环境,云南坚持一盘棋统筹,盘活体制内外、线上线下等各类资源,打通壁垒和堵点,解决讲授场所、人员、内容和形式等四方面问题。


在哪讲。主要依托辖区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为教学场所,打造以重点部门和村(社区)为中心的“家长夜校”文明实践活动圈。“群众在哪里,夜校就在哪里举办。”应亥宗说,村里小广场、农家书屋等都成了课堂,方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听到老师生动的讲解。


谁来讲。各州市以县为单位构建“常备人才+专业人士”的师资力量体系,组建以教育法律工作者、民警、心理咨询师等为骨干的县级师资库。各乡镇用好本土人才,打造乡镇级师资库。红河县整合多方力量,组建县级师资库105人,志愿者团队扩展到368人。


讲什么。打造“1+4+6+N”课程体系:1个主题是“怎样做好家长”;4类课程是开设家风家教、未成年人教育、实用技能、文明风尚4大类30门共享课程;尽可能将法律知识、文明习惯等“五个普及”和廉洁文化共6方面内容融入课堂;N种选择是鼓励各乡镇立足自身现实,选择课程安排、授课形式、开课频次。


怎么讲。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视频、音频等手段,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环节,通过互动、体验等教学方式,增强趣味性。例如,澄江市开设“夜校剧场”,让家长和孩子通过角色互换演绎家庭沟通困境,增强彼此理解;华宁县创新云端课堂,绘本教学实现70个家庭线上共学。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 “飞入寻常百姓家”


目前,云南各地乡村“家长夜校”串联博物馆、图书馆、农家书屋等阵地资源,构建覆盖全域的教育网络。红河州委书记赵瑞君说,乡村“家长夜校”是破解乡村家庭教育痛点,赋能农村家长、家庭成长的具体实践,也是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社会最小细胞,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有益探索,为推进边疆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路径。


架起科学理论与基层群众连接贯通的桥梁。通过抓阵地、队伍、内容、形式,“家长夜校”在农村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教育服务模式,是基层群众开展理论学习宣传的组织方式,也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加油站,云南借此平台提高农村群众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农民。


丰富农民群众的夜间文化生活。今年火把节前夕,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社区紧扣节日开展“家长夜校”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宣传与家校共育深度融合,让家长和孩子在节日氛围中收获知识与温暖。“这是建立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机制,升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实践。”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建娥说,云南探索把课堂搬到现场、田间地头,融入农民丰收节、村晚、村歌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


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西双版纳州勐海镇的竹楼旁,35名家长和孩子围坐一堂。“喜酒摆多少桌合适?”移风易俗知识的彩色转盘前,有孩子发问。家长解释着“简办新风尚”,问答间拉近两代人的距离。云南探索的“家长夜校+文明乡风建设”具有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功能,提振农民精神风貌。


fd96cb5a6861daa48be3277fbf912a9d.gif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责编/和润黄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