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云南聚焦特色农业强省建设,扎实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走出了一条符合云南农业农村实际的发展路子……
10月20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专场在海埂会堂举行。发布会上,从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云南省“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2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1%,比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62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三连增”,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1993.5万吨。今年农业生产条件总体有利,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产量有望再获提升。
同时,果菜茶糖、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是充足的,种类是多样的,其中,蔬菜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以上、72%的蔬菜销往全国150个大中城市,水果产量达到1500万吨、外销量达65%,云南已成为全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调”的重要生产基地。
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
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建立“五级书记一起抓、行业部门协同抓、社会各界合力抓”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和帮扶体系,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已经累计识别帮扶89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其他的也全部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
现在脱贫人口的“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这几年,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一直保持在320万人以上,脱贫地区的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
“十四五”以来,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2024年达到了16307元,增速实现了“两个高于”的目标,即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现在,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已实现动态清零。
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昭通的苹果、竹子,怒江的草果,文山的三七,保山的小粒咖啡等产业,都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同时,总结推广孟连牛油果“334”、蒙自蓝莓“622”等联农带农和利益分配模式,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增值收益。
另一方面,抓好稳定就业,扩大就地就近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多年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十四五”以来,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8%,2024年已经达到17450元,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确保各民族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掉队。
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高原特色农业作为“芯片产业”来打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集中力量培育壮大“1+10+3”重点产业,初步构建了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居全国第1位,蔬菜、水果、肉牛、生猪、蔗糖等产业规模已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之比从1.9:1提高到2.3:1,今年有望进一步提高到2.5:1。
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云南响亮的金字招牌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典型模式之一。
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玉米、马铃薯、花卉、甘蔗、烟草等领域种业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水稻杂交种不育机制和花卉功能基因组研究、高原山区重要中药材高品质种质创新及应用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20年的60%提升到目前的62%。
同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20年的50%提升到目前的55%。
乡村面貌发生实质性变化
全省卫生户厕覆盖率、污水治理(管控)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78%、61.8%、95%,分别比2020年提升20.5、34.8、57个百分点,累计建设美丽庭院24.8万个、绿美乡镇200个、省级绿美村庄400个,建成乡村振兴村近1000个、全国文明村镇178个,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旅居,农民闲置的房屋也得到有效盘活利用,促进了农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开屏新闻记者 朱婉琪 实习生 冯颖
一审 朱婉琪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