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发现场,头戴空气呼吸器面罩的消防员李勒内撞开门的瞬间,一股滚烫的热浪像无形的墙迎面扑来——浓烟裹着焦糊味钻进面罩缝隙,他的呼吸声在密闭空间里愈发粗重,每一次吸气,都带着灼人的灼热感。没有半分犹豫,他迅速端起水枪朝天花板喷射,细密的水雾在漆黑中散开,隐约勾勒出窗框的轮廓,也为身后的战友撕开一条通路。
“找窗户破窗!”他扯着嗓子朝后方喊,声音因缺氧有些沙哑。这是芒市五岔路乡景颇族青年李勒内,成为保山市隆阳区消防救援大队战斗员的第三个月。在热浪滚滚、烟雾呛喉的此时此刻,他深刻体会到“守护”二字的重量。
在消防大队的日子,李勒内的生活被各种“应急时刻”填满,却过得格外踏实。夏天居民楼车库进了蛇,他裹着厚重的防护服蹲在角落,手里的捕蛇钳稳得没有一丝晃动,直到将蛇稳稳夹进密封箱;秋天小区树上挂着马蜂窝,他踩着梯子往上爬,汗水顺着防护服的拉链缝隙往下淌,却死死攥着密封袋,生怕惊扰半只马蜂;至于灭火救援,更是家常便饭——有时扛着几十斤的水枪冲在最前,有时蹲在消防车旁紧盯水管接口,确保供水不中断。老班长李嘉杰总在训练后叮嘱他们:“咱这身‘火焰蓝’不是普通衣服,穿在身上,守的是家家户户的灯火,护的是一城人的平安。”
真正让李勒内彻夜难眠的,是那场悬崖车祸救援。城郊的盘山公路下,一辆轿车坠进悬崖,报警人语无伦次,连车内有几个人都说不清。救援队伍赶往现场的路上,李勒内攥着破拆工具的手一直紧握着——他跟在战友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往山崖下跑,碎石子硌得脚底发疼。终于在半山腰看到那辆变形的轿车,它斜卡在岩石缝里,车窗碎成蛛网状。李勒内扑上去,握着破拆钳一点点扩开变形的驾驶室,当看到后座蜷缩的小孩时,他的心猛地揪成一团。
小孩的哭声微弱,李勒内伸手去探他的呼吸,手套却瞬间被温热的鲜血染红。他和战友们轮流接力,用担架把所有伤者往悬崖上抬,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可最终,那个孩子还是没能再发出一点声 音。
回程的消防车上,李勒内盯着手套上凝固的血迹,指尖止不住地颤抖。这是他第一次真切尝到“无力”的滋味——他们拼尽全力赶去,拼尽全力救援,却还是没能留住那条小小的生命。那晚回到队里,他在警情记录本上写下:“要更强,才能护得住!” 字迹被没忍住的泪水晕开,墨痕在纸上洇出一片浅灰。
从那以后,训练场上的李勒内成了最拼的人。以前训练体能,是为了突破自身的极限;现在练负重跑、练破拆、练攀爬,每一次都给自己加码——别人跑3公里,他加练到5公里;破拆训练磨得手心起泡,缠上胶布继续练,短短几个月磨破了3双训练鞋。一次在饭堂吃饭,电视里播放征兵公益广告,画面里的战士握着钢枪守在边疆,李勒内心想:握水枪能护一城烟火,那握钢枪,是不是能守护更广阔的天地?
第二天一早,李勒内就敲开了大队长办公室的门,说出了想参军的想法。队里没人反对,大家都为他高兴。老班长李嘉杰拍着他的肩说:“好小子,去哪都别忘了咱消防员的韧劲!” 之后,李勒内回到芒市,走进市征兵办报名应征。经过体检、政审等层层筛选,他顺利成为2025年下半年新兵。
出征那天晚上,李勒内拨通了李嘉杰的视频电话。屏幕里,老班长依旧穿着熟悉的“火焰蓝”,语气里满是叮嘱:“到了部队好好干,不管穿‘火焰蓝’还是‘橄榄绿’,咱心里的‘守护’不能变。”李勒内用力点头,他看着视频里的“火焰蓝”,又摸了摸身上崭新的作训服——他知道,这两种颜色的底色从来都一样:是守护的颜色,是责任的颜色,更是一代代人传承的、滚烫的家国颜色。 (通讯员 赵晓涛 文/图)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