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暖黄灯火下,问诊长队秩序井然;药香与药膳热气交织,氤氲街巷。不同年龄段的群众或寻医问药,或驻足体验——近日,丽江市中医医院打造的中医药文化夜市,让市井烟火浸润千年药香,也使传统中医药文化在服务民生的创新实践中焕发新生,书写了优秀传统文化惠民利民的鲜活答卷。

丽江市中医医院打造的中医药夜市。(通讯员 马登科 摄)
90后挑选安神香囊以助眠解压,退休教师咨询肩颈调理良方,孩童围着药草标本探寻“本草奥秘”……中医药文化夜市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不同群体各得其所的场景,也印证了中医药只要找准时代表达方式,将“治未病”理念转化为可感可及的生活实践,就能成为全民共享的健康资源。

孩童围着药草标本探寻“本草奥秘”。(通讯员 马登科 摄)
“肩颈不适当场调理,需要进一步检查还能直接预约专家号,丽江市中医院的服务太周到了。”市民王鑫辉的称赞道出了夜市服务的延伸价值——实现“夜市问诊—医院就诊”的无缝衔接,让便民服务没有死角。

市民在中医药文化夜市现场贴敷中药。(通讯员 马登科 摄)
市民点赞的背后,是医院打破认知壁垒、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现代生活的精准施策。院方将诊疗台从诊室搬至街头,把药材辨识、八段锦教学、针灸体验等项目融入夜市场景,实现主任医师坐诊与市民休闲体验的无缝衔接,既守住了中医药的专业内核,也增添了服务的趣味与亲和力,让古老医方走出典籍、走进生活。

中医药文化夜市推出祛湿艾草香囊,市民正在选购。(通讯员 马登科 摄)
中医药文化夜市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服务创新精准对接民生刚需。活动紧扣不同群体的健康诉求设计服务内容:服务时间设在傍晚,有效适配年轻人和老年人作息,填补了“健康服务空窗期”;结合本地气候与饮食习惯,推出祛湿艾草香囊、本土风味药膳,并搭配民族服饰与养生操展演,形成“中医内核+本土表达”的服务模式。这种“逛夜市+养生局”的创新融合,让民生服务更具温度,也让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中医药文化夜市推出的养生花茶。(通讯员 马登科 摄)
中医药文化夜市受欢迎,离不开专业保障与闭环服务构建的信任基础。活动由医院统筹主导,全程配备骨干医师坐镇,药材从采购、炮制到使用全程质控,“官方主导+专业保障”的模式,消除了公众对“街头中医不规范”的顾虑。更值得关注的是,夜市还搭建起“现场问诊—院内就诊—后续跟进”的服务链条,形成从咨询到康复的完整闭环,确保专业贯穿始终。

中医药文化夜市现场热闹非凡。(通讯员 马登科 摄)
“把问诊台搬到烟火深处,中医才能真正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丽江市中医医院院长陈朝丽的话点透了活动成功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传统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医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丽江市中医医院打造的中医药夜市,正是这一重要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中医药文化夜市现场热闹非凡。(通讯员 马登科 摄)
从诊室走向夜市,空间的转换体现了市中医医院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担当。实践证明,丽江中医药文化夜市精准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衔接点、文化与民生的结合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架起了中医药服务群众的桥梁。这缕浸润着民生温度的药香,让中医文化深深扎根街头巷尾,更以“文化+健康”的创新模式丰富了公共服务供给,为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基层经验,也为健康丽江建设注入了强劲活力。

记者/段玉菊
责编/和真羽
二审/和众学
终审/和红军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